健康資訊

嘴唇乾裂不是有“胃火”

嘴唇乾燥或者發紅, 一般被中醫認為是“上火”, 但是, 這個火比較少見, 是脾經有火, 因為嘴唇是中醫說的脾所主的, 所以, 針對嘴唇的“去火”, 不是清胃火、清肺火的藥物能勝任的。 比如我們牙齦腫痛的時候是胃火, 可以吃“黃連清胃丸”;嗓子腫痛的時候是肺火, 可以用“羚羊清肺丸”;能清脾經之火的藥物比較少用, 因為它不是“野蠻粗暴”就可以清瀉的“實火”, 而是“伏火”, 治療它的藥物, 來自北宋時期錢乙寫的《小兒藥證直訣》, 方名是“瀉黃散”, 因為黃色是脾經所主的顏色, 所以這個藥治療的重點在脾上。

這種“脾胃伏火”引起的症狀,

除了嘴唇乾燥發紅之外, 還有口渴口臭, 舌頭很紅, 如果是孩子, 還喜歡把舌頭吐出來, 中醫形容它為“小兒弄舌”, 這種時候, 胃口反倒突出地好, 甚至特別容易餓, 中醫形容為“善饑”, 就是總是餓, 總想吃, 呈現一派虛亢之像, 這種“好胃口”在中醫裡, 被認為是病態的, 是功能亢奮而產生的“消穀”, 後者也是引起唇炎的原因。 因此, 對此的治療一要清淡飲食, 甚至可以餓幾天, 二要清瀉脾經之火。

“瀉黃散”裡用到了藿香, 梔子, 石膏, 甘草, 防風。 只可惜, “瀉黃散”沒有現成的中成藥, 如果自己配藥的話, 可以參考這個配伍和劑量:藿香20克, 梔子5克, 石膏15克, 甘草10克。 這是個很簡單的小方子, 煎湯後服用。

這個方子不僅可以治療唇炎, 還可以解決因為胃火導致的口臭、牙疼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