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疾病

別因“吃糖”掉進甜蜜陷阱

糖的甜蜜味道是兒童難以抗拒的誘惑。 關於原因, 有一種說法將兒童吃甜食歸結于長身體時消耗大量卡路里, 身體因此做出了喜歡吃甜食的反應。 雖然兒童嗜甜的說法不一, 但有一點毋庸置疑, 隨著年齡的增長, 孩子們對甜品的渴望會逐漸下降。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營養科主管營養師蔡晶晶說, 糖是人體最主要的能量來源, 但過量攝入會給處於生長發育期的兒童帶來健康困擾。

嗜甜導致營養不良

糖對味覺的刺激較為強烈, 吃糖過多可使味蕾對味覺的感知閾增高。 養成嗜甜習慣後, 其它食物就顯得寡淡無味了,

長此以往, 因無法刺激味蕾, 兒童會排斥糖食以外的食品, 從而導致營養不良, 養成挑食和偏食的飲食習慣。

兒童吃糖還會使口腔長期保持高糖狀態, 是齲齒發生的主要原因。 尤其是易粘在牙齒上的糖, 更是增加了齲齒的發生率。

鈣流失也與吃糖有關

健康人的血液總是要保持在弱鹼性狀態, 其pH值約7.35至7.45。 糖是酸性食物, 過多攝入會使血液變成中性或弱酸性。 為了維持原來的弱鹼性狀態, 機體就用含鈣的鹼性食物去中和。

經測定發現, 進食6克糖, 要消耗相當於1.4千克牛奶所含的鈣量。 兒童正處於旺盛的生長發育時期, 如果缺鈣, 會嚴重影響其骨骼的發育, 導致佝僂病。

糖在口腔內經鏈球菌、乳酸桿菌等產酸桿菌的作用,

就會產生酸性食物, 使牙齒脫鈣。

影響神經系統發育

兒童平時所吃的糖大多成分為蔗糖, 蔗糖在進入體內以後, 會轉化成比分子更小的葡萄糖, 而身體只有在維生素B1的催化下, 對葡萄糖進行氧化之後才能將之吸收。

如果長期攝人過量的糖分, 機體就自動加速對糖的氧化, 消耗的維生素B1也隨之增加, 使它供不應求, 最終產生較多氧化不全的中產物如乳酸等。 而這些中產物如果在腦組織中蓄積, 就會影響到中樞神經系統的活動, 使得孩子愛哭鬧、好發脾氣、精力不集中、情緒不穩定。

糖作為碳水化合物, 是人體營養來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把握適量攝入的原則, 就可以規避過量吃甜帶來的健康隱患。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 把游離糖的攝入量限制在每天攝入總能量的10%以下, 最好能進一步限制在5%以下。 按照這個標準, 人體每天攝入游離糖的量基本與一瓶500毫升全糖可樂的糖含量相當。

延伸閱讀

聰明選擇膳食中的糖

嚴格限制游離糖尤其是添加糖、增加膳食纖維攝入, 是人體攝入糖類的健康飲食原則。

世界衛生組織(WHO)發佈的有關成年人和兒童糖攝入的指南中, 強烈推薦人們終生限制游離糖的攝入量。 游離糖指人類製造食品時所加入的蔗糖(白砂糖、綿白糖、冰糖、紅糖)、葡萄糖和果糖等, 也包括食品工業中常用的澱粉糖漿、麥芽糖漿、葡萄糖漿、果葡糖漿等甜味的澱粉水解產品。 並不包括新鮮完整水果中天然存在的糖,

不包括奶類中的乳糖, 也不包括糧食穀物和薯類中的澱粉。

蔡晶晶強調, 游離糖(尤其是以液體形態)攝入時, 被身體快速吸收, 打破了體內的能量代謝平衡, 促使剩餘能量被肝臟轉化成脂肪加以貯存, 增加了超重和肥胖的發生。 它存在於各種零食和飲料、果汁中, 比較典型的代表性食物為糕點和霜淇淋。

夏天到了, 甜膩涼爽的霜淇淋更容易激發起兒童味蕾, 家長要加以限制兒童食用糖類總量。

另外, 深受小朋友們喜愛的乳酸菌飲品, 含有大量的游離糖, 仔細閱讀成分表不難發現, 糖是乳酸菌飲品中僅次於水的第二大成分。 很多家長看中的乳酸菌成分, 通常不作為優化腸道的首選。 (記者 田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