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中草藥--大黃可治慢性腎衰竭

早在唐代, 中醫學文獻中就有應用大黃為主的文劑治療關格的驗案記載。 中醫學認為大黃為苦寒瀉下之品, 其蕩滌腸胃, 峻下力猛,

走而不守, 有斬關奪門之力, 號為“將軍”。 慢性腎衰竭患者, 由於脾腎衰敗、氣化無權、兩便失司, 臨床上不僅可見尿閉, 亦可出現大便秘結, 即下竅不利, 濁陰難以從下竊而出, 遂瀦留體內, 致生他變, 從而造成病情危篤的局面。 應用大黃通腑泄濁, 使邪有出路, 這對於緩解病情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筆者認為必須在中醫理論指導下, 更為恰當地運用大黃, 才能進一步提高療效。 大黃為寒下之品, 適宜於裡熱實證。 倘若患者大便並不秘結或反而溏薄, 甚至腹泄, 其臨床表現多系一派脾腎氣虛或陽虛之象、舌胖色淡、邊有齒痕、苔薄白而潤、脈虛。 倘若泥於大黃能降尿素氮之說而概用之, 則用“虛虛”之弊, 往往使全身情況惡化, 尿素氮不但不降,

反而有上升之勢。 因而慢性腎衰竭患者不現大便秘結者, 不宜選用大黃。

由於慢性腎衰竭患者的中醫病機系正虛邪實, 因而通腑泄濁常採用扶正攻下法以方合病機, 扶正的目的是為了祛邪, 且邪去正又不傷。 如果一意攻下, 往往正虛不支, 而且可以導致正隨邪脫的險候。 由於正虛有氣虛、陽虛、陰虛之分, 所以扶正攻下可選用益氣、溫陽、養陰攻下諸法。 凡陽虛便秘者, 常配溫陽之藥, 常用方有溫脾湯、大黃附子湯等。 有時用溫潤通便的肉蓯蓉而收功。 凡陰液虧虛便秘者, 宜採用增水行舟、養陰攻下法, 常用方為增液承氣湯、麻子仁丸、麥味地黃湯加大黃等。

另外, 在運用大黃導瀉時, 當中病即止, 大便宜每天2~3次軟便為佳,

不可令腹瀉無度, 那樣會更傷胃之氣, 使病情惡化。 為達此目的, 一要掌握好大黃的用量, 每人達到治療作用的劑量是不同的, 可由3克增至15克;二要大黃生用後下或制大黃同煎, 也有講究。 一般老人、小兒、體制極弱者, 應選制大黃同煎, 這樣作用緩和而持久;如是大便燥結較甚, 則應選生大黃後下方能達到通腑泄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