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蘭花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1.《本草衍義》:蘭草葉不香, 惟花香, 今江陵、鼎、澧州山谷之間頗有, 山外平田即無。 多生陰地, 生於幽谷。 葉如麥門冬而闊且韌, 長及一、二尺, 四時常青, 花黃, 中間葉上有細紫點。 有春芳者為春蘭, 色深;秋芳者為秋蘭, 色淡。 秋蘭稍難得, 二蘭移植小檻中, 置座右, 花開時, 滿室盡香, 與他花香又別。

2.《綱目》:蘭花生近處者, 葉如麥門冬而春花;生福建者, 葉如管茅而秋花。

3

【拼音名】Lán Huā

【英文名】Flower of Swordleaf Cymbidium

【別名】幽蘭、蕙、蘭蕙

【來源】

藥材基源:為蘭科植物建蘭、春蘭、蕙蘭、多花蘭或台蘭的花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Cymbidium ensifolium(L.)Sw.[Eidendrum ensifolium L.]2.Cymbidium goeringii(Reichb.f.)Reichb.f.[C.virescens Lindl.;Maxillaria goeringii Reichb.f.]3.Cymbidium faberi Rolfe4.Cymbidium kanran Makino5.Cymbidium floribumdum Lindl.6.Cymbidium floribundum Lindl.var.pumilum(Rolfe)Y.S.Wu et S.C.Chen[C.pumilum Rolfe]

採收和儲藏:花將開放時採收,

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

1.建蘭, 陸生植物。 葉2-6枚叢生, 薄革質, 帶形, 較柔軟, 彎曲而下垂, 長30-50cm, 寬1-1.7cm, 略有光澤, 先端漸尖, 邊緣有不不甚明顯的鈍齒。 花葶直立, 高20-35cm, 較葉為短。 通常有4-7花, 最多達13朵花;花苞片在花序軸中上部者長不及1cm, 最下1枚達1.5cm;花淺黃綠色, 有清香氣;萼片狹長圓狀披針形, 長3cm左右, 寬5-7mm, 淺綠色, 先端較綠, 基部較淡, 具5條較深色的脈;花瓣較短, 互相靠攏, 色淺而有紫色斑紋;唇瓣不明顯3裂, 側裂片淺黃褐色, 唇盤中央具2條半月形裼片, 白色, 中裂片反卷, 淺黃色帶紫紅色斑點。 花期7-10月。

2.春蘭, 陸生植物。 假鱗莖集生成叢。 葉4-6枚叢生, 狹帶形, 長20-40cm, 寬6-11mm, 先端漸尖, 邊緣具細鋸齒。 花葶直立, 遠比葉短, 被4-5枚長鞘;花苞片長而寬, 比子房連花梗長;花單生,

少為2朵, 直徑4-5cm, 淺黃綠色, 有清香氣;萼片近相等。 狹長圓形, 長3.5cm左右, 通常寬6-8mm, 先端急尖, 中脈基部具紫褐色條紋;花瓣卵狀披針形, 比萼片略短;唇瓣不明顯3裂, 比花瓣短, 淺黃色帶紫褐色斑點, 先端反卷, 唇盤中央從基部至中部具2條褶片。 花期2-3月。

3.蕙蘭, 陸生植物。 葉7-9枚叢生, 直立性強, 長25-80cm, 寬約1cm, 中下部常對裼, 先端漸尖, 基部關節不明顯, 邊緣有細鋸齒;具明顯透明的脈。 花葶直立, 高30-80cm, 綠白色或紫褐色, 被數枚長鞘;總狀花序具6-12餘朵花;花葶片常比子房連花梗短, 最下麵1枚較長, 長達3cm;花淺黃綠色;萼片近相等, 狹披針形, 長3-4cm, 寬6-8mm, 先端銳尖;花瓣略小於萼片;唇瓣不不明顯3裂, 短於萼片, 側裂片直立, 有紫色斑點, 中裂片橢圓形, 上面具透明乳突狀毛,

邊緣具緣毛, 有白色帶紫紅色斑點, 唇盤從基部至中閘有2條稍弧曲的褶片。 花期4-5月。

4.寒蘭, 陸生植物。 葉3-7枚叢生, 帶形, 直立性強, 長35-70cm, 寬10-17mm, 先端漸尖, 全緣或有時近先端具細齒, 薄革質略帶光澤。 花葶直立, 近等於或長於葉, 心生5-10餘朵花;花苞片狹披針形, 通常長13-28mm, 在最下麵者長達4cm;花梗連子房長2.5-4cm;花色多變, 有濃香氣;萼片狹長圓狀披針形, 長4cm左右, 寬4-7mm, 先端漸尖;花瓣較短而寬, 向上外伸, 中脈紫紅色, 基部有紫暈;唇瓣不明顯3裂, 側裂片直立, 半圓形, 有紫紅色斜紋, 中裂片乳白色, 中間黃綠色紫孩子, 唇盤從基部至中部具2條平行的褶片, 褶片黃色, 光滑無毛。 花期10-12月。

5.多花蘭, 附生植物。 假鱗莖粗壯, 葉3-6枚叢生, 直立性強, 帶形通常長40cm左右, 寬1.5-3cm, 先端稍鉤轉或尖裂,

基部關節明顯, 全緣。 花葶直立, 比葉短, 花密集, 多至50朵花;花苞片長約5mm;花梗連子房長1.6-3cm;花紅褐色, 無香氣;萼片近相等, 狹長圓狀披針形, 長2cm左右, 寬約5mm, 紅褐色, 中部略帶黃褐色, 邊緣稍向後反卷;花瓣近等長於萼片, 向兩邊開展, 紫褐色帶黃色邊緣;唇瓣3裂, 約等長於花瓣, 上面具乳突, 側裂片近半圓形, 直立, 有紫褐色條紋, 邊緣紫紅色, 中裂片近圓形, 稍反折, 紫紅色, 中部有淺黃色暈, 唇盤從基部至中部具2條平行的褶片, 褶片黃色。 花期5-6月。

6.台蘭, 台蘭與多花蘭相似, 但本種較矮小, 葉片厚而光澤, 花莖長15-30cm, 著花15-40朵, 花形較小, 深紫褐色, 唇瓣白色, 無香氣。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1.生於山坡林下。

2.生於山坡林下或溪邊。 3.生於林下陰濕處。

4.生於山坡林下。

5.生於山坡林下岩石或附生樹上。

6.於山坡地生或樹上半附生。

資源分佈:1.分佈于華東、中南、西南。 各地有栽培, 變種、變型及栽培品種很多。

2.分佈于華東、中南、西南及甘肅、陝西。 各地有栽培, 變型及栽培品處很多。

3.分佈于華東、中南、西南及陝西。 各地有栽培, 變種、變型及栽培品種較多。

4.分佈于華東、華南及雲南。 各地有栽培, 變種及栽培品種較多。

5.分佈于華東、中南、西南及西藏。 各地有栽培。 變種、變型及栽培品種較多。

6.分佈于浙江、福建、臺灣、廣東、廣西、湖北、湖南、江西、四川、雲南、貴州等地。

【性狀】建蘭品種甚多, 其中以花色純白者為上, 稱為素心蘭。 此外, 同屬植物春蘭CymbidiumvirescensLindl.及夏蘭C. Pumilum Rolfe的花、根、葉亦同等入藥。 春蘭1莖1花, 花期春季;夏蘭1莖7-10餘花, 花期初夏。

【化學成份】

蕙蘭花含揮發組分, 由茉莉酮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 表茉莉酮酸甲酯(methyl epijasmonate)等33個化合物組成。

春蘭花含酸性磷酸酶(acidic phosphatase), 酯化酶(esterase), 天冬氨酸轉氨酶同工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isoenzymes)。

【性味】味辛;性平

【歸經】肺;脾;肝經

【功能主治】調氣和中;止咳;明目。 主胸悶;腹瀉;久咳;青盲內障

【用法用量】內服:泡茶或水燉, 3-9g。

【各家論述】

1.《綱目拾遺》:素心建蘭花除宿氣, 解鬱。 蜜漬青蘭花點茶飲, 調和氣血, 寬中醒酒。 黃花者名蜜蘭, 可以止瀉。 色黑者名墨蘭、治青盲最效。

2.《分類草藥性》:明目。

3.《泉州本草》;治久嗽。

4. 廈門《新療法與中草藥選編》:清肺除熱, 消痰止咳。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