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中秋節與月餅

文章導讀

有人以為吃月餅和送月餅, 自古以來就與中秋節有關。 其實, 情況並非如此。 初唐時, 原來農曆八月只有初一是節日,

而無十五這個節日。 相傳, 後來唐明皇曾於八月十五夜遊月宮, 這樣民間才把八月十五這一天作為中秋節。 到了中唐, 人們始在八月十五之夜登樓觀月, 而當時還沒有月餅出現。 說到月餅的出現最早是在南宋的時候。 不過當時的月餅與中秋節毫不相干, 那時的月餅與現代月餅亦大不相同, 只是作為蒸食品在飲食市場出現而已。

月餅真正與中秋節有聯繫是在明代。 當時, 北京城市裡出現了一種以果做餡的月餅, 而人們在中秋節這一天自己製作月餅, 用於自食和贈於良朋親友, 以表達團圓和祝賀之意。 那時的月餅大小和形狀很不規範, 差別甚大, 其名稱也頗特別。

比如, 山西省介休縣一帶在中秋節這天, 當地老百姓已有闔家圍坐分食團圓月餅的習俗。

其製作的月餅名堂多且有趣, 如有專供男人食用的月牙月餅, 有只限於女子享用的葫蘆月餅, 還有特別為少年準備的“孫悟空”、“兔兒爺”之類的月餅, 等等。 名目繁多, 不一而足。 關於月餅的製作技術, 在明代已達到很高的水準, 在當時一些月餅的餅面上, 已出現“月中蟾兔”之類的裝飾圖案。 其設計之精良, 構圖之美妙, 花紋之靈細, 使人獲得藝術享受, 既充分體現了月餅製作者的匠心獨運, 也反映了我們偉大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

農曆八月十五, 是人們闔家團聚或倍加思念遠方親友的日子, 在中秋節, 廈門人除了賞月, 吃中秋月餅外, 還有一種自鄭成功驅逐荷夷、收復臺灣時流傳下來的“玩會餅博狀元”的民俗活動,

頗為有趣。 中秋會餅每會63塊, 大小不同, 共分為6種, 分別代表古代科舉的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舉人、秀才。 每人輪流將6個骰子擲入碗中, 根據投入碗裡的骰子點數領餅, 以最終奪得“狀元”為幸運。 三百多年來, 這種充滿樂趣的活動一直在廈門民間流傳, 廈門的餅店餅廠在中秋節前後都會大量生產這種會餅上市供應。

眾人團聚玩會餅博狀元, 這是廈門人過中秋的獨特風俗。 據說在300多年前鄭成功據廈抗清, 鄭的部將洪旭為了寬釋士兵愁緒, 激勵鼓舞士氣, 利於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 於是與當年駐紮在今洪本部33~44號的後部衙堂屬員, 經過一番推敲, 巧妙設計中秋會餅, 讓全體將士在涼爽的中秋夜晚歡快拼搏。

戲餅以“會”計算, 一般一“會”以四五人為宜。 “會”餅模仿科舉制, 設狀元餅(最大的)一個、對堂(榜眼)餅二個、三紅(探花)餅四個、四進(進士)餅八個、二舉(舉人)餅16個、一秀(秀才)餅32個。 這是象徵古代四級科舉考試。 古代府級考試及第的童生稱秀才;鄉試(省級)考中者稱舉人;在京師禮部會度及第者稱貢生;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殿度及第者稱進士, 其中又分三甲:一甲三名, 即狀元、榜眼、探花, 俗稱三鼎甲或三及第;二甲名額較多, 三甲就更多了。 古代皇帝點狀元, 既看才, 又看貌, 還要推敲, 考究姓氏和名字, 如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甲辰科殿試, 狀元為孫曰恭, 明成祖覺得曰恭合在一起是“暴”字, 不吉利, 將他降為第三名, 將第三名的邢寬易改為狀元。

這說明狀元不一定是“才高八斗, 貌若潘安”之輩, 而第三名是有真才實學, 所以廈門會餅中的“三紅”品質特別好, 寓意在此。

一套會餅共63塊, 是根據“三多九如”而來的, 三和九是我國民間的吉利數。

源於廈門的“博餅”, 隨鄭成功收復臺灣, 300年多來臺灣也很盛行。

八月十五中秋節, 江南又稱八月節, 八月節的起源與興盛都和南京有關。

作為歲時節令, 中秋節形成較晚, 但玩月這舉卻由來已久, 東晉時, 在南京“牛渚玩月”, 即是流傳至今影響最廣的賞月佳話, 以至演化為千百年來廣大人民群眾樂以歡度的中秋節佳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