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中醫治心肌梗死真的“快狠准”

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狀與中醫真心痛相似, 是臨床常見的急危重證。 當代眾多名老中醫在繼承古人知識的基礎上, 探索出各自的治療經驗。 這些經驗對於臨床治療急性心肌梗死有很好的學習和借鑒作用。

名老中醫大都認同本病本虛標實的病機。 本虛可以為心氣、血、陰、陽一項或多項之不足, 標實為氣滯、血瘀、痰濁、寒凝、外感邪毒單獨或相兼為患, 終致心脈閉塞, 發為心痛。 諸名老中醫治療中有重辨證、善遣方、長用藥、依分期等不同特點, 詳情如下:

1.施今墨:行氣活血, 強心養陰

施今墨(1881-1969)認為本病恢復期證屬本虛標實。 虛證以氣陰兩虛為多, 間有陽虛者;實證以氣滯、血瘀為主。 對恢復期的用藥特點為:“用湯劑重在行氣活血, 丸方偏于強心養陰”。 在兼治的前提下, 突出重點, 常用丹參飲、四物湯以和血, 瓜蔞薤白湯、二陳湯以化痰, 四逆散、香蘇飲、枳殼、桔梗以理氣,

柏子養心丸、生脈散以益氣養陰、養血補心 , 黨參、西洋參、遠志、龍眼肉、菖蒲、仙鶴草、臥蛋草以強心寧心 。

2.蒲輔周:以補為主, 以通為用

蒲輔周(1888-1975)針對氣血不暢、營衛失調、痰火瘀血夾於其中的病機, 制定了“以補為主, 以通為用”的治則, 以健強心臟、補虛瀉實 ,

可避免破氣破血而傷元氣。 創制雙和散(人參、茯神、遠志、甘草、九節菖蒲、丹參、香附、沒藥、琥珀、血竭、雞血藤)活血順氣 , 以通心氣、調營衛, 避免了一味攻瘀破血而傷正, 使心氣愈虛之弊。

3.嶽美中:實邪阻脈

嶽美中(1900 - 1982)認為本病是心陽虛衰或心氣不足致實邪阻脈 , 虛損嚴重者可成脫證。

痰濁內阻者治以芳香開竅, 用蘇合香丸(過量易耗氣、損血、灼津);偏于陽虛寒凝氣滯者, 治以宣利氣機、開竅醒神, 用寬胸丸(蓽茇900g, 良姜、延胡索、檀香各450g , 細辛150g, 冰片30g), 提取揮發油及浸膏裝入膠囊, 每粒 0.3g(揮發油與浸膏比例 1:1), 每日3次, 4周為1個療程;真陽欲脫者, 治以回陽固脫, 用四逆湯或加人參;瘀血內阻者治以活血化瘀, 用王肯堂《證治準繩·心痛胃脘痛門》化死血方;瘀血嚴重者用變通血府逐瘀湯(當歸尾、川芎、桂心、瓜蔞、 薤白、桔梗、枳殼、紅花、桃仁、懷牛膝、柴胡), 或用冠心Ⅱ號(丹參、川芎、赤芍、紅花、降香), 每日3次, 以行氣活血。

4.郭士魁:益氣活血

郭士魁(1915-1981)認為本病病機主要為氣虛血瘀, 治療以益氣活血為主 , 湯藥用“促癒合合劑” (生芪 、當歸、丹參、桂枝 、陳皮)或“栓塞合劑”(生黃芪、黨參、黃精、丹參、赤芍、桂枝、陳皮)。 針劑可用益氣針(黨參、黃芪、黃精)、活血針(丹參、赤芍、郁金), 依病情加減。 痛重者多加活血針, 氣虛明顯者多加益氣針, 胸痛者用寬胸氣霧劑、心痛丸、針灸等治療, 無合併症者則靜脈點滴益氣活血針7-10天后改為口服中藥治療。

5.任繼學:分期論治法

任繼學(1926 - )採用分期論治。 初期以邪毒侵襲、瘀血內阻為主, 治以活絡行瘀、清心解毒, 用《驗方新編》四妙勇安湯。 中期(>15 日)以氣陰兩虛、絡脈失養為主, 治以益氣養陰、活絡和營, 用《醫宗粹言》滋陰生脈散加減:麥冬、生地、當歸、生甘草、 赤芍、五味子、生曬人參、阿膠。 恢復期(一般 >35 日)以正氣虧虛為主,治以益氣和中、養心和營, 用 《傷寒大白》生脈建中湯:生曬人參 、麥冬 、五味子、白芍(改用赤芍)、桂枝、生甘草。

6.陳可冀:活血化瘀,扶正益氣

陳可冀(1930 -)認為本病常表現為氣虛、氣滯、濁阻、氣陰兩虛、心陽不振等,各型均不離瘀血內阻。治療應標本並治、通補兼施。擅用活血化瘀法及扶正益氣生肌、行氣活血定痛、化瘀抗栓通脈及化濁祛濕、通腑降逆之方藥。自擬愈梗通瘀湯:生曬人參、生黃芪、丹參、當歸、延胡索、川芎、廣藿香、佩蘭、 陳皮、半夏、生大黃。

恢復期(一般 >35 日)以正氣虧虛為主,治以益氣和中、養心和營, 用 《傷寒大白》生脈建中湯:生曬人參 、麥冬 、五味子、白芍(改用赤芍)、桂枝、生甘草。

6.陳可冀:活血化瘀,扶正益氣

陳可冀(1930 -)認為本病常表現為氣虛、氣滯、濁阻、氣陰兩虛、心陽不振等,各型均不離瘀血內阻。治療應標本並治、通補兼施。擅用活血化瘀法及扶正益氣生肌、行氣活血定痛、化瘀抗栓通脈及化濁祛濕、通腑降逆之方藥。自擬愈梗通瘀湯:生曬人參、生黃芪、丹參、當歸、延胡索、川芎、廣藿香、佩蘭、 陳皮、半夏、生大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