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嬰健康

常被家人忽略的這小病竟足以要孩子命

兒科門診中經常會遇到兒童上呼吸道感染後出現耳痛、耳道流膿和發熱的症狀, 其實這是小兒急性中耳炎的表現, 出現中耳炎是小兒耳鼻咽喉科的常見疾病, 可分為非化膿性中耳炎和化膿性中耳炎。

為什麼小兒容易患上中耳炎呢?

中耳腔好比一個房間, 房間的“下水道”開口於鼻咽部, 稱為“咽鼓管”。 嬰幼兒時期, 咽鼓管的發育不完善, 既短又直, 管腔較寬, 上呼吸道感染極易由此向中耳腔擴散造成中耳炎。 臨床上, 感冒發燒, 鼻塞流鼻涕幾天後因為耳朵痛前來就診的患兒非常多見。 因此, 感冒時做好鼻腔護理, 避免不合理地擤鼻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預防中耳炎的發生。

小兒急性中耳炎該如何診斷和治療呢?

根據症狀和耳部查體及聽力學檢查, 不難做出急性中耳炎的診斷。 正規治療後該病多可以痊癒, 對小兒的聽力不造成永久影響, 家長朋友們大可不必過度焦慮。 耳用和口服抗生素是該病主要的治療手段。 我們在臨床工作中, 常常有家長因為擔心抗生素有副作用, 會產生耐藥性而不願使用或者稍有好轉就自行停藥, 對於低齡兒童更是如此。 然而, 中華醫學會的臨床指南指出,

針對化膿性中耳炎抗生素療程應當大於七天。

美國兒科學會的指南也表明, 二歲以下的急性中耳炎患兒更應使用抗生素。 此外, 基於上述發病原因, 急性中耳炎的又一重要治療手段是鼻用減充血劑。 簡單來說就是用滴鼻劑收縮鼻腔血管使鼻粘膜消腫, 進而“疏通”阻塞的咽鼓管。 但小兒使用該藥通常需要稀釋, 且不宜超過一周。

炎症消退後, 還應注意什麼問題呢?

炎症消退以後, 通常患兒在用藥一周後複查咽鼓管功能。 不僅要複查鼓膜情況, 還要複查聲導抗。 聲導抗可以簡單理解為“中耳壓力測試”, 是評價咽鼓管功能最為簡單有效的方法。 這項檢查時間短、無創、費用低廉, 請家長朋友們務必配合完成。

有大量患兒在急性炎症得到控制後, 咽鼓管功能仍未恢復。 通俗點理解就是中耳腔這個房間的下水道阻塞甚至造成房間積水。 症狀表現為耳悶或聽力下降持續存在;查體發現中耳腔積水, 這種情況下可使用鼻用糖皮質激素加以處理, 多可在數周內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