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健康

長壽不是吃出來的(1)

辛辣食物、高脂高油, 長壽者是否點滴都不能沾­NO!大師們很少忌口, 更有甚者偶爾還吃一下麥當勞這樣的“垃圾食品”。

劉緒貽的長女劉東說, 父親從來不刻意關注養生, 不講究食物搭配, 不吃補品, 但也從來不忌口。

張培剛的女弟子、華中科技大學教授汪小勤說, 老師生前飲食很簡單。 愛吃紅薯粥、鹹菜、炸小魚小蝦, 很少吃大葷。 張培剛教授是個性情中人, 90多歲還保持著“童真”的一面。 他一周出去吃一次麥當勞, 點個漢堡配咖啡。 在外出差, 張培剛老先生喜歡點西式早餐, 麵包夾培根, 他總是吃得很滿足。

韓德培弟子、武漢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甘勇說,

老師生前吃得很隨意, 總是有什麼吃什麼。

對此, 湖北省保健專家楊勤說, 長壽不一定要天天吃好東西, 補品對延年益壽的作用也微乎其微。 不少老年人強調“中醫進補養生”, 實際上補多了或者補的不是自己所缺的, 反而對身體有害。 健康長壽沒有固定的模式, 平衡飲食才是真正科學的飲食方式。

用腦之人

晚年生活品質高

疾控部門出臺的調查資料顯示, 武漢市居民死因前三位分別為:惡性腫瘤、腦血管病和心血管病。

在採訪過程中, 記者發現, 武漢居民疾病譜前三位的疾病與長壽的大師們基本絕緣, 已經過世的大師們大多是自然終老。 “這與他們良好的生活習慣息息相關。

”專家說, 除了遺傳因素外, 大師們作息規律、不沾煙酒、年輕時愛鍛煉打下良好的身體基礎、老年運動得當, 這些因素都讓三大疾病遠離大師們的晚年生活。

據瞭解, 韓德培生前從不抽煙、喝白酒, 偶爾喝點紅酒, 嚴格遵從生活規律, 每晚6點吃飯, 7點看新聞聯播, 11點上床睡覺。

張培剛老先生生前雖是“夜貓子”, 但也有自己的一套規律。 家人沒睡之前, 他看電視上的各種球賽, 等到轉鐘家人基本入睡後, 他才開始看書, 每天看到淩晨3點, 早上8點半起床。

在鍛煉問題上, 韓德培生前堅持每天在陽臺上練半小時的氣功, 偶爾下樓走六、七百步;劉緒貽老先生到現在每天醒來在床上做一個小時的按摩操。 張培剛生前對這種鍛煉的態度顯得有點另類:他認為,

人年紀大了, 要靜多動少, 保存能量。

儘管張培剛信奉“烏龜養生之道”, 但是他主張腦子要不停地運動, 這樣才能不得老年癡呆, 確保晚年生活的品質。

堅持用腦“腦”當益壯。 這是長壽大師們共同的特點。 韓德培老先生生前堅持閱讀大量期刊、雜誌, 與弟子們討論問題。 89歲時, 劉緒貽學會了用電腦, 此後每天上網10小時, 老人修改文稿最晚至淩晨。

養心者壽

淡泊名利益於延年

談到長壽之道, 幾乎每一位受訪者都認為, 大師們能長壽與心胸開闊、看淡得失有很大關係。

甘勇副教授說, 像韓德培這樣的大師, 擁有非常崇高的人生觀價值觀, 若非如此, 當年也不會放棄國外優厚的物質條件, 毅然回國效力。 他們胸襟寬廣,

不會斤斤計較于個人的一時得失, 因此對於苦難和挫折的耐受力比很多人強。

汪小勤介紹, 張培剛教授曾說過:認真, 但不能太認真, 應適可而止;看透, 豈可全看透, 要有所作為。 這種大風大浪過後的寵辱不驚, 並且恰到好處地把握住“出世”與“入世”間火候的人生態度是他長壽的關鍵。

醫生說, 近些年在臨床上經常看到這類情況:一些單位的骨幹人員正當盛年卻查出絕症, 一些公務員一旦退休離開權力中心就患上癌症……雖然目前並沒有科學依據能夠證明, 腫瘤的生長與情緒有直接關係, 但情緒的好壞能夠影響人體的免疫功能。 心胸豁達者即便患癌, 因其對待生死的態度更超脫, 治療效果也比患得患失者普遍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