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疾病

4個關於糖尿病的真相 每個都能讓你大吃一驚

□通訊員 柳輝豔 何松明 金陵晚報記者 朱菁菁

這年頭人人壓力山大, 而壓力大當然可能導致各種疾病。

不過我們今天要說的內容可能有點驚人。 因為有研究顯示, “壓力山大”是糖尿病的獨立風險因素;而更驚人的是, 它可能讓你的孩子也一起患上肥胖和糖尿病。

聽到這些, 為人父母的朋友是不是覺得壓力更大了呢?

“聯合國糖尿病日”剛剛過去, 我們卻從南京內分泌專家處瞭解到關於糖尿病的4個真相, 每個都能讓你大吃一驚!

真相1:“壓力山大”升血糖更禍及家人?

現代人都說自己壓力大, 然而壓力大可能引起的問題,

可不只是血壓上升, 血糖也可能跟著走。

著名內分泌科專家、鼓樓醫院內分泌科的朱大龍教授告訴記者, 如今在被確診的糖尿病人群中, 有相當一部分人集中在25-40歲, 他們沒有糖尿病家族史、不肥胖、不抽煙也不喝酒, 但他們都處於“壓力山大”的狀態中, 工作緊張, 生活不規律, 使得他們的血糖也逐漸失控。

“國外早有多項研究顯示, 糖尿病的發生與長期處於精神壓力巨大的狀況密切相關, 我們稱後者為慢性應激狀態。 而我們和國內楊文英教授也曾經進行過大量資料調研, 結果證實, 慢性應激狀態可能是糖尿病的獨立風險因素。 ”朱大龍告訴記者, 當一個人長期處於精神緊張、情緒激動, 又或者是各種應激狀態之中,

都會引起一些有升高血糖作用的激素大量分泌。 這讓他們患上糖尿病的風險大大增加。

不過, 美國一項最新研究卻提示我們, 總是處於壓力山大的狀態, 可能不僅危害了自己的健康, 甚至還可能禍及自己的孩子。 因為如果父母壓力總是很大, 其子女的肥胖和糖尿病風險也顯著上升。

對此, 朱大龍表示, 糖尿病本身就有家族遺傳傾向。 “糖尿病本身就有一定遺傳傾向, 而一個家庭中的人除了有基因上的緊密聯繫, 同時往往還具有相似的生活習慣。 ”一個總是處於應激狀態中的父母, 如果自己患上糖尿病, 那麼對於他們的孩子來說, 肯定會有一些不利影響。 此外, 現在也有很多研究顯示, 一個或一對焦慮的父母,

也更容易造就一個焦慮的孩子;當孩子也早早開始“壓力山大”, 糖尿病的風險隨之增加也並不難想像。

真相2:半數“糖人”打胰島素是“無用功”?

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 注射胰島素是一項很重要的治療措施。 大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隨著病情進展, 最終都可能需要使用胰島素替代或部分替代治療。

但就在2015年的歐洲糖尿病研究協會年會上, 由中國多家醫院專家團隊提交了一份研究報告, 其結果顯示, 在這些使用胰島素控制血糖的糖尿病患者中, 有半數可能正在做“無用功”。 這一切的根源, 竟來自於他們腹部的一些“小疙瘩”。

“在注射胰島素的過程中, 很容易出現一些脂肪增生, 可以說, 這其實是胰島素注射治療的一種常見併發症。

但這種併發症卻很少引起患者去重視。 ”南醫大二附院內分泌科主任繆珩教授告訴記者, 這些脂肪增生不疼不癢, 摸起來就像一個小疙瘩, 可它卻會影響到胰島素的吸收及血糖的利用。 換句話說, 對血糖控制大大不利。 而根據中國多名專家提交的這份報告來看, 在中國4個城市接受胰島素治療至少1年的患者中, 脂肪增生的患病率達到53%, 超過半數。

朱大龍教授告訴記者,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 主要和胰島素注射不規範有關。 “對於使用胰島素筆注射胰島素的患者, 醫生會建議他們每個針頭只使用一次, 同時注射的時候一定要進行部位輪換, 並經常檢查注射部位, 如果發現有脂肪增生、摸得到小硬結, 就不能繼續在這裡注射。

”朱大龍告訴記者, 但根據這項調查來看, 95%的患者重複使用胰島素筆平均10次(最多360次), 針頭的反復使用, 很容易造成局部損傷, 導致纖維化發生, 並影響胰島素的吸收;加上許多患者並沒有按要求輪換注射部位, 最終影響的還是患者的血糖控制情況。

不過更危險的是, 隨著針頭反復使用, 針頭上容易出現鉤刺, 甚至發生斷裂。 這不僅給患者增加了疼痛, 更導致不必要的感染風險, 而一旦發生感染, 問題就真的大了。 所以, 每個使用胰島素的糖尿病患者, 都一定要認真學習如何規範注射。 請牢記, 不規範的注射, 就等於是無效動作, 而且還有額外風險!

真相3:3個指標能預示患者死亡風險?

幾乎每個糖尿病患者都知道,

自己要定期查血糖、糖化血紅蛋白, 稍微關注一些的患者還會知道要查眼底、查腎功能。 但是, 急性腎損傷(AKI)、蛋白尿、估算腎小球濾過率(eGFR)這3項腎臟指標, 很多患者卻覺得陌生。

但是, 根據國外糖尿病權威雜誌線上發表的最新研究顯示, 這三項腎臟指標可單獨或綜合預測糖尿病不良結局。 其中, AKI可預測患者發生不良心血管事件、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卒中、下肢截肢的風險;3項綜合分析更可以直接預測患者的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風險。

對於這一點, 兩位專家都給予認同。

“其實在我們這樣的綜合醫院, 對於糖尿病患者, 這幾項都可謂必查項。 但一些基層醫院還無法做到, 另外有些患者還不太配合。 ”繆珩教授介紹, 許多患者對病情的關注僅停留在血糖上, 對其他的併發症篩查都不瞭解,更不要說這幾項相對專業的檢查了。就算知道要篩查腎功能,很多人也僅僅會檢查尿素氮或者肌酐水準,但這是完全不夠的,因為當這兩項出現異常時,問題往往已經很嚴重了。

朱大龍教授也告訴記者,要想早期發現糖尿病患者的腎臟損傷,這3項調查必不可少。特別是eGFR檢查結果,如果綜合微量白蛋白尿增加,那麼這可能是糖尿病患者出現心血管死亡的獨立因素。

因此,說這3個指標是糖尿病患者的“保命指標”也不為過。患者在醫生指導下,應該定期接受檢查,才能保證自己的血糖以及整體健康水準,都控制在良好範圍內。

真相4:改變吃飯順序血糖控制更平穩?

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吃飯是個大問題,而現在有研究顯示,即便吃同樣種類和分量的食物,吃飯順序不一樣,也可能會導致血糖水準有所差異。

繆珩教授告訴記者,在《中國糖尿病醫學營養指南(2013版)》的修訂中,專門提到了“餐前負荷法”,並認為通過這種方法,可以短期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有助於提高胰島素作用,並延緩胃排空、增加飽腹感、降低食欲,所以對於2型糖尿病患者來說,這種方法還是很有嘗試價值的。

朱大龍教授告訴記者,目前餐前負荷法還屬於一個B級證據,雖然有待進一步論證,但值得嘗試。

“但是,使用這個方法的大前提是,飲食控制原則仍然是需要遵守的。絕對不能說使用這個方法就敞開吃,那麼對於血糖控制肯定不利。”朱大龍說,而根據內分泌科和營養科醫生的建議,合理控制自己的飲食後,糖尿病患者也可以做一些簡單調整:拉長用餐時間,同時最先食用蛋白質食物,稍後再食用碳水化合物,這樣就能帶來更好的飽腹感,同時對於血糖控制也有很大幫助。

對其他的併發症篩查都不瞭解,更不要說這幾項相對專業的檢查了。就算知道要篩查腎功能,很多人也僅僅會檢查尿素氮或者肌酐水準,但這是完全不夠的,因為當這兩項出現異常時,問題往往已經很嚴重了。

朱大龍教授也告訴記者,要想早期發現糖尿病患者的腎臟損傷,這3項調查必不可少。特別是eGFR檢查結果,如果綜合微量白蛋白尿增加,那麼這可能是糖尿病患者出現心血管死亡的獨立因素。

因此,說這3個指標是糖尿病患者的“保命指標”也不為過。患者在醫生指導下,應該定期接受檢查,才能保證自己的血糖以及整體健康水準,都控制在良好範圍內。

真相4:改變吃飯順序血糖控制更平穩?

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吃飯是個大問題,而現在有研究顯示,即便吃同樣種類和分量的食物,吃飯順序不一樣,也可能會導致血糖水準有所差異。

繆珩教授告訴記者,在《中國糖尿病醫學營養指南(2013版)》的修訂中,專門提到了“餐前負荷法”,並認為通過這種方法,可以短期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有助於提高胰島素作用,並延緩胃排空、增加飽腹感、降低食欲,所以對於2型糖尿病患者來說,這種方法還是很有嘗試價值的。

朱大龍教授告訴記者,目前餐前負荷法還屬於一個B級證據,雖然有待進一步論證,但值得嘗試。

“但是,使用這個方法的大前提是,飲食控制原則仍然是需要遵守的。絕對不能說使用這個方法就敞開吃,那麼對於血糖控制肯定不利。”朱大龍說,而根據內分泌科和營養科醫生的建議,合理控制自己的飲食後,糖尿病患者也可以做一些簡單調整:拉長用餐時間,同時最先食用蛋白質食物,稍後再食用碳水化合物,這樣就能帶來更好的飽腹感,同時對於血糖控制也有很大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