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芒硝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

出自《名醫別錄》1.《雷公炮炙論》:凡使芒硝, 先以水飛過, 角五重紙滴過去腳, 於鐺中幹之, 方入乳缽研如粉, 任用。

2.陶弘景:按《神農本經》無芒硝, 只有消石名芒消爾。 後名醫別載此說, 其療與消石正同, 疑此即是消石。 舊出甯州, 黃白粒大, 味極辛苦。 頃來寧州道斷都絕。 今醫家多用煮煉作者, 色全白, 粒細而味不甚烈, 此雲生於樸消, 則作者亦好。

3.《唐本草》:晉宋古方多用消石, 少用芒硝, 近代諸醫, 但用

【拼音名】Mánɡ Xiāo

【英文名】Mirabilite, Natrii Sulfas

【別名】盆消、芒硝、馬牙消、英消

【來源】

藥材基源:為礦物芒硝經煮煉而得的精製結晶。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irabilite

【原形態】晶體結構屬斜晶系。 晶體呈短柱狀或針狀, 有時為板條狀或似水晶的假六方棱柱狀。 集合體通常為緻密或疏鬆的塊體, 或呈皮殼、被膜或鹽華。 無色透明, 多為白色及帶淺黃、灰白或綠、藍等色調, 含有機質者發黑。 條痕白色。 半透明至近透明, 新鮮斷面玻璃光澤, 風化面無光澤;緻密集合體表面不平呈蠟狀、油脂狀光澤。 一組解理完全。 斷口貝殼狀。 硬度1.5-2。 性脆, 易碎為粉末狀。 純者溶于水。 在幹、熱條件下風化失水轉化為白色粉末狀無水芒硝。 強燒之火焰為黃色鈉鹽, 經常含共存礦物組分;主要為鈣、鎂、鉀的硫、硝酸鹽及鹵化物(如石膏、鈣芒硝、瀉利鹽、石鹽、鈉硝石)以及粘土礦物等。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多產于海邊堿土地區、礦泉、鹽場附近較潮濕的山洞中。

資源分佈:分佈于內蒙古、河北、天津、山西、陝西、青海、新疆、山東、江蘇、安徽、河南、湖北、福建、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 本品為針狀、粒狀集合體, 呈為棱柱狀、不規則塊片狀或顆粒狀。 無色、類白色, 透明;具玻璃樣光澤。 露置空氣中表面漸風化成一層白色粉末(無水芒硝)。 體輕, 質脆, 易碎。 氣無。 斷面不整齊。 味鹹微苦、涼。 極易溶于水, 並能溶于甘劑。 以條塊狀結晶、無色、透明者為佳。

顯微鑒別 透射偏光鏡下:多呈板狀或板條狀;薄片中無色透明;折光率Np=1.394, Ng=1.398, 負突起很低。 最高干涉色為Ⅰ級黃;斜消光, 消光角:Ng⊥C≈31°。 二軸晶;負光性。

品質標誌 (1)《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995年版規定:本品按乾燥品計算, 含硫酸鈉(NaSO4)不得少於99.0%。 (2)雜質含量限度《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995年版芒硝檢查項規定:①鐵鹽與鋅鹽:取本品5g,

加水20ml溶解後, 加硝酸2滴, 煮沸5min, 再滴加氫氧化鈉試液中和, 分別加稀鹽酸、亞鐵氰化鉀試液各1ml與適量水使成50ml, 搖勻, 放置10min, 不得發生渾濁或顯藍色。 ②鎂鹽:本品水溶液(1→20), 加氨試液與磷酸氫二鈉試液各1ml,5min內, 不得發生渾濁。 ③乾燥失重:本品在105℃乾燥至恒重, 減失重量應為51.0%-57.0%。 ④本品含重金屬不得過百萬分之十。 ⑤本品含砷量不得過百萬分之十。

【化學成份】

1.主要含硫酸鈉(Na2SO4·10H2O)。

2.此外, 常夾雜種種物質如食鹽、硫酸鈣、硫酸鎂等等。

3.芒消在大氣中容易失去水, 故表面常呈白粉狀;此種風化的芒消, 其硫酸鈉含率可超過44.1%。

【藥理作用】

1.瀉下作用:芒消系含有雜質的硫酸鈉, 玄明粉則系純粹的硫酸鈉,

內服後其硫酸離子不易被腸粘膜吸收, 存留腸內成為高滲溶液, 使腸內水分增加, 引起機械刺激, 促進腸蠕動。 鹽類對腸粘膜也有化學刺激作用, 但並不損害腸粘膜。 過濃的溶液到達十二指腸時, 可引起幽門痙攣, 從而延遲全部藥物從胃中排空, 同時可將組織中的水分吸入腸管, 故服時應飲大量的水以稀釋之。 服後4-6小時發生下瀉作用, 排出流體糞便。 如用以治療組織水腫, 需少飲水。

2.其他作用:2.1.減輕闌尾炎症:實驗性闌尾炎和闌尾穿孔的家兔, 腹部外敷大黃、芒消、大蒜加適量食醋的糊劑, 對闌尾及脾臟的網狀內皮系統有明顯的刺激作用, 使其增生現象與吞噬能力有所增強, 闌尾炎症較對照組明顯減輕。

2.2.引起腸道神經反射:正常家兔右下腹部外敷大蒜芒消糊劑,

局部皮膚有發熱、發紅、起水皰等刺激症狀, 小腸及闌尾、袋狀結腸運動增強;用1%普魯卡因局部環封後, 腸管運動則見減弱。 因此, 其作用是通過神經反射引起的。 由於蠕動增強, 血流供應豐富, 網狀內皮系統吞噬功能加強, 從而調動了機體內在的抗病能力。

2.3.消腫止痛:感染性創傷用10-25%硫酸鈉溶液外敷, 可以加快淋巴生成, 有消腫和止痛的作用。

2.4.利尿:4.3%硫酸鈉無菌溶液靜脈滴入可作為利尿劑以治療無尿症和尿毒癥。

【鑒別】(1)取本品水溶液, 加醋酸氧鈾鋅試液, 即發生黃色沉澱。 (檢查鈉鹽)(2)取鉑絲, 用鹽酸濕潤後, 蘸取本品粉末, 在無色火焰中燃燒, 火焰即顯鮮黃色。 (檢查鈉鹽)(3)取本品水溶液,

加殷化鋇試液, 即發生白色沉澱;沉澱在鹽酸或硝酸中均不溶解。 (檢查硫酸鹽)

【炮製】

1.取天然產的芒硝, 用熱水溶解, 過濾, 放冷即析出結晶, 通稱樸硝。 再取蘿蔔洗淨切片, 置鍋內加水煮透後, 加入樸硝共煮, 至完全溶化, 取出過濾或澄清後取上層液, 放冷, 待析出結晶, 乾燥後即為芒硝(每樸硝100斤, 用蘿蔔10-20斤)。

2.也有取天然產的芒硝, 經煮煉、過濾, 冷卻後, 取上層的結晶為芒硝, 下層的結晶為樸硝。

【性味】辛苦鹹;寒

【歸經】胃;肺;脾;腎;小腸;三焦;大腸經

【功能主治】軟堅瀉下;清熱除濕;破血通經;消腫療瘡。 主實熱積滯;腹脹便秘;停痰積聚;目赤障翳;丹毒;癰腫

【用法用量】內服:溶入湯劑, 1.5-3錢;或入丸、散。 外用:研細點眼或水化塗洗。

【注意】

脾胃虛寒及孕婦忌服。

1.《本草經集注》:石韋為使。畏麥句薑。

2.《品匯精要》:妊娠不可服。

1.《本草經集注》:石韋為使。畏麥句薑。

2.《品匯精要》:妊娠不可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