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疾病

髖關節脫位

概述
髖關節為杵臼關節, 其解剖特點是:髖臼深, 韌帶堅強, 肌肉肥厚。 因此關節穩定, 僅在強大暴力下發生脫位, 多發生於青壯年。

病因
脫位分為前、後脫位和中心脫位三種類型, 以後脫位最常見。 後脫位是由於髖關節在屈曲、內收, 受到來自股骨長軸方向的暴力, 可使韌帶撕裂, 股骨頭向後突破關節囊而造成後脫位。 若髖關節在屈曲和輕度內收位, 同樣外力可使髖臼頂部後緣骨折, 股骨頭向後脫位。 如髖關節在中位或輕度外展位, 暴力可引起髖臼骨折, 股骨頭沿骨折處向盆腔方向移位, 叫作中心脫位,

很少見。 如髖關節處於外展位, 股骨大粗隆與髖臼上緣相頂撞, 以此為支點繼續外展, 暴力沿股骨頭長軸衝擊, 可發生前脫位。 股骨頭可停留在閉孔或恥骨脊處。 如在下蹲位, 兩腿外展, 窯洞倒塌時, 也可發生前脫位。

症狀
1. 後脫位。
(1)髖關節在屈曲內收位受傷史。
(2)髖關節疼痛, 活動障礙等。
(3)脫位的特有體征:髖關節彈性固定于屈曲、內收、內旋位, 足尖觸及健側足背, 患肢外觀變短。 腹溝部關節空虛, 髂骨後可摸到隆起的股骨頭。 大轉子上移, 高出髂坐線。
(4)有時併發坐骨神經損傷, 髖臼後上緣骨折。 晚期可併發股骨頭壞死。
2.前脫位時, 髖關節呈屈曲、外展、外旋畸形, 患肢很少短縮, 大粗隆亦突出, 但不如後脫位時明顯, 可位於髂坐線之下,

在閉孔前可摸到股骨頭。
3.中心脫位畸形不明顯, 脫位嚴重者可出現患肢縮短, 下肢內旋內收, 大轉子隱而不現, 髖關節活動障礙。

檢查
X線檢查可確定脫位類型及骨折情況, 並與股骨頸骨折鑒別。

治療
1.新鮮脫位的治療。
(1)後脫位的復位方法。
①問號法:在腰麻下, 病員仰臥, 助手固定骨盆, 髖、膝屈曲至90度, 術者一手握住患肢踝部, 另一前臂放在膕窩處向上牽引, 開始先使髖關節屈曲、內收、內旋(使股骨頭離開髂骨), 然後一面持續牽引, 一面將關節外旋、外展、伸直、使股骨頭滑入髖臼而復位(助手可協助將股骨頭推入髖臼)。 因為復位時股部的連續動作呈“?”形, 似一問號, 故稱“問號法”復位, 左側後脫復位時, 股部的連續動作如一個正“問號”,

反之, 右側後脫位為一反“問號”。
②提拉法:患者仰臥, 助手的動作和術者的位置同上法, 復位時術者先將患側髖和膝關節屈至90°, 使髂股韌帶和膝屈肌鬆弛, 然後一手握住小腿向下壓, 另一前臂套住膝後部向上牽拉, 使股骨頭向前移位接近關節囊後壁破口, 同時向內外旋轉股骨幹, 使股骨頭滑入髖臼, 助手可同時將股骨頭向髖臼推擠復位。 復位時常可聽到或感到一明顯響聲。 此法比較安全。
③手術復位。
2.髖關節陳舊性脫位, 因髖臼內充滿纖維瘢痕, 周圍軟組織攣縮, 手法重定不易成功。 可根據脫位時間、局部病變和傷患情況, 決定處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