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飲食

維生素D缺乏病

在機體的鈣、磷代謝中, 維生素D起重要的調節作用, 所以維生素D缺乏病的發生與鈣、磷代謝有密切的關係, 對機體的影響是全身性的, 其突出的表現是佝僂病(rickets)或骨軟化症(osteomalacia)的發生。

一、佝僂病

(1)症狀:主要為精神神經症狀見於佝僂病的活動初期和極期。 小兒易激惹、煩躁、睡眠不安、夜驚、夜哭、多汗, 由於汗水刺激, 睡時經常搖頭擦枕, 以致枕後脫髮(枕禿)。 隨著病情進展, 出現肌張力低下, 關節韌帶鬆懈, 腹部膨大如蛙腹。 患兒動作發育遲緩, 獨立行走較晚。 重症佝僂病常伴貧血、肝脾腫大, 營養不良, 全身免疫力減弱,

易患腹瀉、肺炎、且易成遷延性。 患兒血鈣過低, 可出現低鈣抽痙(手足搐搦症), 神經肌肉興奮性增高, 出現面部及手足肌肉抽搐或全身驚厥, 發作短暫約數分鐘即停止, 但亦可間歇性頻繁發作, 嚴重的驚厥可因喉痙攣引起窒息。

(2)骨骼改變:隨著病情進展, 出現骨骼改變, 多見於佝僂病活動極期。 骨骼的改變與年齡、生長速度與維生素D缺乏程度等因素有關:

①頭部顱骨軟化多見於3~6個月嬰兒, 以枕骨或頂骨為明顯, 手指壓迫時顱骨凹陷, 去掉壓力即恢復原狀(如乒乓球感覺);6個月後顱骨增長速度減慢, 表現為骨膜下骨樣組織增生, 額骨、頂骨隆起成方顱、嚴重時尚可呈十字顱、鞍狀顱。 此外尚有前囟遲閉, 出牙遲, 齒質不堅, 排列不整齊。

②胸部兩側肋骨與肋軟骨交界處呈鈍圓形隆起稱“肋串珠”, 以第7~10肋為顯著;肋骨軟化, 受膈肌牽拉, 其附著處的肋骨內陷形成橫溝(稱為赫氏溝);嚴重佝僂病胸骨前突形成雞胸;胸骨劍突部內陷形成漏斗胸, 由於胸部畸形影響肺擴張及肺循環, 容易合併重症肺炎或肺不張。 以上畸形多見於6個月~1歲嬰兒。

③脊柱及四肢可向前後或側向彎曲。 四肢長骨幹骺端肥大, 腕及踝部膨大似“手鐲”“腳鐲”, 常見於7~8個月, 1歲後小兒開始行走, 下肢長骨因負重彎曲呈“O”形或“X”形腿。 “O”形腿凡兩足靠攏時兩膝關節距離在3cm以下為輕度, 3cm以上為重度。 “X”形腿兩膝靠攏時兩踝關節距離及輕、重判定標準同“O”形腿。 早期輕型佝僂病如能及時治療, 可以完全恢復,

不留下骨骼畸形。 重型至恢復期可遺留輕重不等的骨骼畸形, 如方顱、雞胸、“O”形或“X”形腿, 大多見於3歲以後。

二、骨軟化病

常見的症狀是骨痛, 肌無力、肌痙攣和骨壓痛。 早期症狀可不明顯, 常見背部及腰腿疼痛, 活動時加劇, 肌無力是維生素D缺乏的一個重要表現,

開始患者上樓梯或從座位起立時很吃力, 骨痛與肌無力同時存在。 患者步態特殊, 被稱為“鴨步”, 最後走路困難, 迫使病人臥床不起。 體檢時患者胸骨、肋骨、骨盆及大關節處, 往往有明顯壓痛。 骨骼畸形有頸部縮短、頭下沉、脊柱後側凸;雞胸、骨盆狹窄, 造成分娩困難。 不少病人發生病理性骨折。

三、其他臨床類型

(1)先天性佝僂病:多見於北方寒冷地區, 發病率為16.4%。 本病多見於早產兒、多胎、低體重兒、冬春季出生嬰兒。 母孕期有維生素D缺乏史, 缺少動物性食品, 少見陽光;或孕婦體弱多病, 患肝腎或其他內分泌疾病。 孕婦經常發生手足搐搦, 腓腸肌痙攣、骨痛、腰腿痛等症狀, 重者可有骨軟化病。 新生兒臨床症狀可不明顯, 部分有易驚, 夜間睡眠不安、哭吵。 體征以顱骨軟化, 前囟大, 直通後囟, 顱骨縫寬, 邊緣軟化為主, 胸部骨骼改變如肋軟溝、漏斗胸較為少見。 X線檢查腕部正位片是診斷本病的主要依據, 先天性佝僂病顯示典型佝僂病變化。 血液生化改變僅能供診斷參考。

(2)晚髮型佝僂病:多見於北溫帶地區。

好發于冬末春初季節, 5~15歲兒童。 日曬不足, 維生素D攝入不足, 與生長速度較快或有身高劇增等因素有關。 臨床表現行走乏力、下肢疼痛, 尤其是膝、踝關節或足跟痛, 常訴腓腸肌痙攣。 此外, 尚有多汗、睡眠不安等症狀。 病程長者可有下肢變形(“O”形或“X”形腿), 少數可見肋外翻或雞胸等胸廓畸形。 實驗室檢查顯示25-(OH)D降低(30金氏單位), 血鈣、血磷降低。 X線腕部攝片可顯示輕重不等的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變化。 根據實驗室與X線檢查可除外生長痛、風濕病、類風濕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