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拆穿10大“偽營養常識”,總有一條坑過你

很多人相信“眼見為實”, 然而這一原則在營養領域卻不一定適用。 你所看到的, 甚至你所感受到的未必是事實真相。

生活中, 我們被大量或真或假的健康資訊包圍, 稍不留神就可能掉入“健康陷阱”。 為此《生命時報》特邀權威專家, 幫大家總結那些最易迷惑人的營養誤區。

受訪專家: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系教授 馬冠生

北京軍區總醫院臨床營養專家 荀曉霖

拆穿10大“偽營養常識”, 總有一條坑過你

誤區一

瘦肉裡不含脂肪

很多人因為擔心肥胖或高血脂選擇“瘦肉”, 在他們眼中, 瘦肉不含脂肪, 可以毫無顧忌地大快朵頤。

事實上, 餐桌上的脂肪可以分為顯性脂肪和隱性脂肪, 而瘦肉中所含的脂肪, 屬於隱性脂肪。

瘦肉中脂肪含量有極大的差異, 一般在0.4%~30%之間。 根據《中國食物成分表》, 純瘦豬肉的脂肪含量為6.2%。

誤區二

沒有鹹味的食品不含鹽

很多人認為,

少吃鹽就是少吃有鹹味的食物。 然而, 鹽的成分是氯化鈉, 除此之外, 鈉還有各種化合形式。

有許多食品吃起來不咸, 其實卻加了不少鈉或鹽, 如白麵包、蛋糕、餅乾、果凍等。 醃肉、香腸、鹹魚等加工食品含鹽更多。

因此, 購買加工食品時要注意看標籤, 儘量選擇鈉含量低的。

誤區三

不甜的水果含糖量少

提到“糖”, 人們往往將其與“甜”掛鉤。 然而, 判斷水果裡“糖”有多少, 光靠口感是不靠譜的。

有些吃起來不甜的水果, 比如火龍果和獼猴桃, 口感偏酸。

但資料顯示, 每100克火龍果中含有碳水化合物13.3克, 每100克獼猴桃中含有碳水化合物14.5克。 按碳水化合物總量計算, 這兩種水果都算得上真正的“高糖”食物。

此外, 含糖量較高的水果還包括蘋果、杏、無花果、柳丁、柚子、荔枝、柿子、桂圓、香蕉、楊梅等。

誤區四

奶白色的湯更有營養

不少人認為, 白色就是蛋白質, 因此奶白色的湯是最有營養的, 而事實卻並非如此。

奶白色只是脂肪微滴均勻地分佈在水中, 形成的一種乳化現象。 一般來說, 脂肪含量越高, 湯汁越容易熬煮成奶白色。 而是否能煮成奶湯, 和湯的營養價值是沒有多大關係的。

誤區五

食物掉色, 肯定被染色了

洗黑米或桑葚時水變黑, 是不是因為被染色了呢?

其實, 食物掉色是種很常見的現象, 它主要由食物中色素溶解引起的。

黑米、紫米、黑花生、黑玉米、黑大豆、桑葚、紫薯、紫甘藍、藍莓等食物中均含有豐富的水溶性色素———花青素。

因此, 這些紫黑色食物遇水掉色,

並不一定說明是被染色, 很可能是其天然的顏色。

誤區六

糖類是糖尿病元兇

“我不吃這個, 太甜, 怕得糖尿病。 ”這句話我們常聽到, 它代表了一種典型的錯誤觀念, 那就是糖是引發糖尿病的元兇。

雖然糖尿病的典型表現是高血糖, 但它是由胰島功能失調引起, 與攝入的糖關係不大。

當然, 如果你已經確診為糖尿病, 就要嚴格控制飲食中的“糖”攝入量, 把血糖水準控制在合理範圍。 如果你沒有患糖尿病, 攝入糖並不會導致你患上該病。

誤區七

吃堅果讓你發胖

很多人擔心吃堅果會發胖, 但多項研究證實, 這個擔心是多餘的。

堅果中的脂肪含量的確比較高, 為44%~70%, 但其中的脂肪酸以不飽和脂肪酸為主, 有利於人體健康, 而且它還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礦物質。

研究人員讓受試者每天吃50克堅果, 持續吃近6個月。 結果發現, 受試者的膳食中增加了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E、鎂和銅的攝入量, 降低了心血管疾病發病的風險, 但體重沒有明顯變化。

誤區八

有“筋”的菜才有膳食纖維

說到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 人們往往首先會想到芹菜莖、白菜幫子, 這些富含菜筋、口感比較粗糙的食物。

其實, 每個植物細胞都有細胞壁, 而細胞壁的主要成分就是纖維素、半纖維素和果膠, 它們都屬於膳食纖維。

蔬菜筋並非蔬菜中纖維的唯一來源, 而沒有筋的食物很可能纖維含量更高。 比如說, 紅薯和毛豆中不含筋, 但它們的膳食纖維含量遠高於有筋的大白菜。

誤區九

維生素飲料能代替水果

維生素功能飲料近年來成了年輕白領的寵兒,

不少人認為它比白水更有營養, 喝飲料就等於吃水果。

維生素飲料中添加的維生素大多是人工合成的, 而水果中的維生素是天然的, 除了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外, 還包含有益健康的植物化合物, 如類黃酮、花青素等, 這是飲料所不能提供的。

誤區十

天天喝檸檬水能防癌

“很多美國人把檸檬切成片泡水喝, 不放糖, 從早喝到晚, 能抗癌、防癌。 ”

隨著這條資訊在微信朋友圈中被大量轉發, 檸檬的健康效能也被刻畫得愈發神奇。

這個說法有點過於絕對, 食物防癌必須採取綜合措施。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提出的防癌膳食指南中指出, 要保證食物多樣和多吃蔬菜水果。 因此,不要盲目相信某種食物的神奇作用。▲(生命時報記者 王淑穎)

因此,不要盲目相信某種食物的神奇作用。▲(生命時報記者 王淑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