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四季養生

四季養生

揭密冬至的民間傳說和習俗大全

從冬至開始白晝漸長, 民間說“過了冬, 一天長一蔥”是以中午門前的日影為測標, 所以又稱這天為“長至”。 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

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 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

民間傳說

餛飩面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 相傳漢朝時, 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 百姓不得安寧。 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 十分兇殘。 百姓對其恨之入骨, 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 取“渾”與“屯”之音, 呼作“餛飩”。 恨以食之, 並求平息戰亂, 能過上太平日子。 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 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都吃餛飩。

吃狗肉》》》冬至吃什麼好冬至各地吃什麼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 相傳, 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 覺得味道特別鮮美, 讚不絕口。 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

現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 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 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吃餃子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 不論貧富, 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 諺雲:“十月一, 冬至到, 家家戶戶吃水餃。 ”這種習俗, 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冬至吃餃子張仲景是南陽西鄂人, 他著《傷寒雜病論》, 集醫家之大成, 祛寒嬌耳湯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 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 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 亦當為良醫。 ”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 訪病施藥, 大堂行醫。 後毅然辭官回鄉, 為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 正是冬季。 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 饑寒交迫, 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 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 支起大鍋, 在冬至那天舍“嬌耳”醫治凍瘡。

他把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裡熬煮, 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 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 煮熟後, 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隻“嬌耳”, 一大碗肉湯。 人們吃了“嬌耳”, 喝了“祛寒湯”, 渾身暖和, 兩耳發熱, 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 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 包成食物, 也叫“餃子”或“餛飩”。

冬至吃餃子, 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 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 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紅豆糯米飯

在江南水鄉, 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 相傳, 共工氏有不才子, 作惡多端, 死於冬至這一天, 死後變成疫鬼, 繼續殘害百姓。 但是, 這個疫鬼最怕赤豆, 於是, 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 用以驅避疫鬼, 防災祛病。

節氣共同習俗》》》24節氣之冬至前後吃什麼好

冬至(陽曆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 為進九之始。 古人認為到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 陽氣上升, 是個吉日。 因此值得慶賀。 明、清兩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 謂之“冬至郊天”。 宮內有百官向皇帝呈遞賀表的儀式,

而且還要互相投刺祝賀, 就像元旦一樣。 但民間並不以冬至為節, 不過有些應時應景的活動。

南方人在在北京客居旅遊的, 亦有設筵祭祀祖先的。 同時也邀請同僚或摯友在一起聚餐、餐飲。 燕俗則不重冬祭。 老北京人向無此舉。

冬至之日, 京師各大道觀有盛大法會。 道士唪經, 上表, 慶賀元始天尊誕辰。 道教認為, 元始天尊象徵混沌未分, 道氣未顯的第一大世紀。 故民間有吃錕飩的習俗。 《燕京歲時記》雲:“夫餛飩之形有如雞卵, 頗似天地渾沌之象, 故於冬至日食之。 ”實際上“濕飩”與“混沌”諧音, 故民間將吃餛飩引伸為, 打破混沌, 開闢天地。 後世不再解釋其原義, 只流傳所謂“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諺語, 把它單純看做是節令飲食而已。

入九以後, 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 搞所謂消寒活動, 擇一“九”日, 相約九人飲酒(“酒”與“九”諧音), 席上用九碟九碗, 成桌者用“花九件”席, 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民間還流行填九九消寒圖以供消遣。 九九消寒圖通常是一幅雙鉤描紅書法, 上有繁體的“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九字, 每字九劃, 共八十一劃, 從冬至開始每天按照筆劃順序填充一個筆劃, 每過一九填充好一個字, 直到九九之後春回大地, 一幅九九消寒圖才算大功告成。 填充每天的筆劃所用顏色根據當天的天氣決定, 晴則為紅;陰則為藍;雨則為綠;風則為黃;落雪填白。 此外, 還有採用圖畫版的九九消寒圖, 又稱作“雅圖”, 是在白紙上繪製九枝寒梅, 每枝九朵, 一枝對應一九, 一朵對應一天,每天根據天氣實況用特定的顏色填充一朵梅花。元朝楊允孚在《灤京雜詠》中記載:“試數窗間九九圖,餘寒消盡暖回初。梅花點徧無餘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最雅致的九九消寒圖是作九體對聯。每聯九字,每字九劃,每天在上下聯各填一筆,如上聯寫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聯對以“秋院掛秋柿秋送秋香”,稱為九九消寒迎春聯。然而,不管哪種九九消寒圖,在消磨時日、娛樂身心的同時,也簡單記錄了氣象變化。據說有經驗的老人,還能根據九九消寒圖,推測出這一年的雨水多寡和豐歉情況。

生活習俗

冬至團

亦稱“冬至丸”。漢族冬至節食品。流行於南方地區。每年冬至日(陽曆12月2日前後)磨糯米粉,用糖、肉、菜、果、豇豆、蘿蔔絲等作餡,包成團,稱作“冬至團”,並饋贈親友。也有在早餐全家聚食的,取團圓的意思。

一朵對應一天,每天根據天氣實況用特定的顏色填充一朵梅花。元朝楊允孚在《灤京雜詠》中記載:“試數窗間九九圖,餘寒消盡暖回初。梅花點徧無餘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最雅致的九九消寒圖是作九體對聯。每聯九字,每字九劃,每天在上下聯各填一筆,如上聯寫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聯對以“秋院掛秋柿秋送秋香”,稱為九九消寒迎春聯。然而,不管哪種九九消寒圖,在消磨時日、娛樂身心的同時,也簡單記錄了氣象變化。據說有經驗的老人,還能根據九九消寒圖,推測出這一年的雨水多寡和豐歉情況。

生活習俗

冬至團

亦稱“冬至丸”。漢族冬至節食品。流行於南方地區。每年冬至日(陽曆12月2日前後)磨糯米粉,用糖、肉、菜、果、豇豆、蘿蔔絲等作餡,包成團,稱作“冬至團”,並饋贈親友。也有在早餐全家聚食的,取團圓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