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工業鹽充食用鹽背後的暴利鏈

食鹽是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調味品, 眾所周知食鹽和工業鹽是有區別的, 然而一些非法商家卻把它混為一談了;隨著蘇皖兩省調查的深入,

近來沸沸揚揚的“工業鹽”流入食鹽市場事件, 真相漸漸清晰。

2012年春節長假剛過, 安徽省阜陽市穎泉區法院開庭審理的一起非法經營私鹽案件, 涉及江蘇鎮江的兩家企業海天鹽化和江南化工。 此案因在媒體報導時被冠上“工業鹽”、“農藥殘留鹽”以及“流入12省市”等稱呼而迅速發酵。

2月1日, 江蘇省鹽務管理局緊急召開全省電視電話工作會議, 就“工業鹽”事件迅速統一思想, 並形成報告呈送江蘇省政府。 與此同時, 事件所涉及的兩家企業所在地鎮江市的市委和市政府主要領導, 也召開專題會議聽取報告研究部署。

“第一, 安徽審理案件中被告並非鎮江海天鹽化和江南化工;第二, 工業鹽流入食品市場僅在安徽阜陽一地發現”,

2月2日, 鎮江市參與“工業鹽”事件查處的一位元官員向本報記者表示。

上述官員向本報表示, 現有證據表明, 這是一起安徽阜陽當地不法分子在海天鹽化工業鹽購銷環節中違法將工業鹽冒充食用鹽銷售謀取暴利的孤立案件, 海天鹽化和江南化工並未參與, “這好比我生產和銷售菜刀, 但有消費者卻使用購買的菜刀去犯罪, 是一個道理”。

在江蘇鹽務系統和鎮江政府將此事件定義為“孤立案件”的同時, 法院審理的這起公安部掛牌督辦案件, 也將食鹽市場高度專營化下私鹽市場的暴利公之於眾。 工業鹽是否要像食用鹽一樣納入到專營體制下成為爭議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