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飲食

深水魚毒素差異大 哪些不能吃?

一對夫婦在大排檔吃了蘇眉魚後出現中毒症狀, 經醫療單位救治才轉危為安。 據報導, 這對夫婦被診斷為“雪卡毒素中毒”。 雪卡魚中毒也譯為西加魚中毒,

這是一種攝食熱帶、亞熱帶海域珊瑚礁周圍和近岸的有毒魚引起的低死亡率中毒。

西加毒魚類中毒最集中發生在加勒比海和印度-太平洋一帶,日本也有相當病例,最近香港和廣州也有個別病例報導。

大家已熟知河豚魚中毒, 但西加魚中毒與此不同, 西加毒魚類在一般情況下無毒, 是一種可食用的魚類。 已報導的有毒魚種屬包括硬骨魚綱11個目、55個科、426個種,在我國南海有海鱔、石斑和蘇眉魚等數十種。 魚體是否有毒並無一定規律,就算在同一海區,同一礁脈的魚,有時有毒但有時卻無毒;魚大有毒,但魚小卻無毒。 西加毒魚類中毒病死率極低,但病程往往長達數周到數月。

西加毒魚類毒素種類不少,部分主要的毒性成分已分離和純化,為聚醚類的結構分子,

有多個極性和非極性基團,有親水和親脂兩性性質,毒性雖強烈,但在魚體的含量極微,進食難以達到致死量。 由於西加毒魚類毒素也見於有毒的海藻類,而個體大的魚含量較高,有人認為是魚進食大量有毒海藻後,毒素在體內累積所致。

西加毒魚類毒素多屬於鈉通道的激動物,性質和河豚毒相反,作用能互相對抗。 部分西加毒魚類毒素是鈣通道的激動物,這些毒素對離子轉運的影響是引起中毒症狀的原因。

西加毒魚類中毒的臨床表現涉及胃腸、心血管和神經系統。 中毒的潛伏期平均6小時,臨床表現多從胃腸症狀開始,口感金屬味、噁心、嘔吐、水瀉和腹絞痛,或伴寒戰發熱;也有些患者發病從神經系統症狀開始,口腔周圍肌肉痙攣麻木,隨後腿部肌痛麻木,步態不穩,感覺異常,特別為溫度感覺倒置,接觸冷物感到熱,觸到熱物感覺冷。 嚴重病例可出現低血壓和心動過緩。 症狀可持續數周,再次中毒症狀更為嚴重。

有以上的症狀並有攝食大型熱帶礁石魚史病人,應考慮西加毒魚類中毒的可能性。 由於無特異性對抗藥,應採用對症治療和支持療法。 有報導靜脈滴注甘露醇能使病情明顯緩解,推薦劑量為1克/公斤, 20%溶液的總量不超過250毫升。

但還要注意補充葡萄糖鹽水以緩解脫水。 抗膽鹼酯酶藥和腎上腺皮質激素效果不好, 應儘量避免使用, 以防對其它生理功能的干擾。 當急性期過後,應補充高蛋白、高電解質和複合維生素,但忌食魚貝類及酒類,以防西加毒魚類中毒症狀重現和加重。

深水魚由於遠離人類活動的海域,不受人類活動所產生的物質的污染,是潔淨的豐富的蛋白質來源,是有益的食物。 由於西加毒魚每公斤魚體內的毒素僅為0.000001~0000020微克, 就算吃了1公斤魚, 其毒素含量也遠低於最小中毒量0.1微克, 故一般來說是安全的。 目前在廣州地區已見文獻報導的中毒病例不超過10人,均是較輕的可恢復的病例,雖然並未包括未診斷出來的病例,但其發生率相信並不會超過食淡水魚被魚骨刺傷引起食道損傷大出血的發生率。

然而,深水魚的毒素含量差異很大,是否含有大量的西加毒魚類毒素,不能根據外觀來識別,用煮、冰凍、曬乾、熏和鹽醃等處理均不能保證安全,故在食用熱帶海魚時,應記住兩點: 1. 勿食毒素含量較高的內臟; 2. 勿大量進食, 體型大的魚更應小心。 美國邁阿密居民在進食前把魚內臟先給貓或狗食,12小時後未見中毒才給人食用,不失為聰明的預防手段。

美國邁阿密居民在進食前把魚內臟先給貓或狗食,12小時後未見中毒才給人食用,不失為聰明的預防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