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養養夏日最適合喝的5款茶飲,來看看有沒有你喜歡的那杯茶

炎炎夏日最適合喝的5款茶飲送給辛勞的您, 來看看有沒有你喜歡的那杯茶:

最近氣溫越來越熱, 這時候喝杯茶無疑是清涼止渴的好方法。 你知道嗎, 喝對了茶既清鮮爽口、解渴消暑, 又能解決各種小問題。

1、吃壞肚子:姜茶烏梅飲

將生姜10克、烏梅肉30克切碎, 和綠茶6克放入保溫杯中, 以沸水沖泡, 蓋嚴蓋子, 溫浸半小時, 再加紅糖少量。 稍放一會, 趁熱一次喝下, 每日3次。

姜茶烏梅飲出自元代醫學家危亦林編撰的經典醫籍《世醫得效方》。 該茶飲方能清熱生津、止痢消食、溫中, 用于夏季各種飲食不潔或不節引起的腹瀉、痢疾等。

生姜

性辛、微溫, 有發汗解表、溫中止嘔、溫肺止咳、解魚蟹毒的作用, 所以日常我們傷食嘔吐之時或者在吃松花蛋或魚蟹等水產時, 通常會放上一些姜末、姜汁。

烏梅

味酸澀, 性平, 其酸澀之性可以收斂神氣和汗液, 能生津止渴、止瀉止血、和胃,

可用于汗出過多、心神渙散、心慌不安、食欲不振者。

注意脾胃虛弱、遇冷腹瀉者不適合飲用此茶。

2、咽喉疼痛:甘桔湯

將桔梗6克、生甘草3克切成小片或者磨為粗末, 以沸水沖泡, 代茶頻飲, 每日2次。

甘桔湯首見于《傷寒論》, 原名桔梗湯, 治療“少陰病二三日, 咽痛者”。 后被清代醫家吳鞠通所著的《溫病條辨》引用, 可治療“溫病少陰咽痛者”。

自古以來甘桔湯就被歷代醫家認為是治療咽痛的通用方, 如《醫學心悟》中說:“凡咽痛, 通用甘桔湯。 ”

生甘草

性甘、味平, 歸心、肺、脾、胃經。 能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藥性的作用。

桔梗

味苦、辛, 性微溫, 入肺經, 能祛痰止咳, 并有宣肺、排膿作用。 所以二者相配, 具有宣肺利咽的作用。

3、汗多口干:五味枸杞飲

將五味子6克、枸杞子8克一起放入鍋中加凈水800毫升, 用文火煎沸, 濾出清液, 倒入蓋杯中, 加白糖5克, 攪勻, 分次飲用。

健脾胃, 補肝腎, 養心血, 生津止渴。 夏天自覺困乏無力、汗出較多、口干的人, 即“夏虛”之人, 用五味子與枸杞子一起煎湯服用或者開水泡飲, 能使人精神倍增,

五味枸杞飲是夏季養生補益佳品。

五味子酸而性溫, 有補氣生津、止瀉安神等多重功效。 特別是其與枸杞子合用, 補肝腎作用更加突出。

適用于五臟虛虧、氣血不足或長期勞神、熬夜生活不規律所導致的疲乏無力、面無血色、腰膝酸軟、心慌失眠等癥狀的人群。

4、煩悶燥熱:菊花茶

沖泡菊花最為簡單, 和其他茶品一樣, 沖泡時將頭湯倒掉, 再沖泡花茶, 用量一般5~10克, 水溫70℃左右為宜。

菊花還可搭配其他藥材, 如金銀花、枸杞、決明子或胖大海等。

菊花茶是尋常百姓最為常用的清熱祛火、清肝明目的中藥茶飲。 菊花味甘、苦, 微寒, 歸肺、肝經, 適合夏季炎熱季節出現煩悶燥熱、目睛紅澀、風熱感冒、頭痛眩暈、眼目昏花者。

菊花品種多,

如杭白菊、貢菊、滁菊、祁菊、懷菊、紅菊等, 用于茶飲的以杭白菊、貢菊居多, 以花形飽滿、無雜質、味道清香者最佳。

菊花茶搭配其他藥食同源中藥一起沖泡有不同的功效:

和金銀花搭配, 可緩解風熱感冒初期癥狀, 減輕咽喉腫痛、口瘡等。

和枸杞子或決明子搭配,

可緩解眼目昏花、腫痛。

若咽喉腫痛、干癢, 菊花搭配胖大海可有效緩解。

5、頭昏腦漲:三葉茶

分別是荷葉、竹葉、薄荷葉。 炎熱之季可以三葉合泡, 每種5克, 或者任選其中的一種泡茶喝亦可, 有清心火、養心神和解暑的作用。

荷葉

性味苦澀, 平, 歸肝、脾、胃、心經, 有清暑利濕、升發清陽、涼血止血等功效, 是傳統藥膳中常選用的原料。

荷葉還有良好的降脂、減肥的作用, 適用于中暑熱盛致頭昏腦漲、胸悶煩渴、小便短赤等。

竹葉

甘淡,寒,功效為清熱除煩,生津利尿,在中醫臨床上用于熱病煩渴、小兒驚癔、咳逆吐血、面紅、小便短赤、口舌生瘡等。

薄荷

葉性味辛涼,入肺經、肝經,功效為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氣。用于外感風熱、頭痛、咽喉腫痛、食滯氣脹、口瘡、牙痛、瘡疥、風疹瘙癢、胸悶脅痛等。

這三種葉品,對暑熱盛、心火旺的人有較好的清熱祛火養心的作用。

竹葉

甘淡,寒,功效為清熱除煩,生津利尿,在中醫臨床上用于熱病煩渴、小兒驚癔、咳逆吐血、面紅、小便短赤、口舌生瘡等。

薄荷

葉性味辛涼,入肺經、肝經,功效為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氣。用于外感風熱、頭痛、咽喉腫痛、食滯氣脹、口瘡、牙痛、瘡疥、風疹瘙癢、胸悶脅痛等。

這三種葉品,對暑熱盛、心火旺的人有較好的清熱祛火養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