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水黃楊木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貴州草藥》

【拼音名】Shuǐ Huánɡ Yánɡ Mù

【別名】烏棒子(《貴州藥植目錄》)。

【來源】為遠志科植物尾葉遠志的根。 全年可采。

【原形態】灌木, 高約1米。 葉互生, 有短柄;葉片橢圓狀披針形, 長5~9.5釐米, 寬1.5~3釐米, 先端尾狀長尖, 基部楔形, 全緣, 下麵黃綠色。 總狀花序常數枚呈束狀;萼片5, 外輪3枚卵圓形, 邊緣帶紫紅色, 內輪2枚較大, 花瓣狀, 黃色;花瓣3, 中間1枚龍骨狀, 頂端有纓;雄蕊8, 花絲下部合生;子房2室。 蒴果;種子2顆。

【生境分佈】生於山溝、溪邊陰濕處。 分佈西南和華南。

【化學成份】根莖(連皮)含有黃酮甙、皂甙、酚性物質(鞣酸及其他酚化合物)、香豆酮、樹脂類。 其中黃酮甙可能為主要的抗菌及平喘成分,

而皂甙、鞣質具祛痰鎮咳作用。

【性味】《貴州草藥》:甘, 平。

【功能主治】

①《貴州草藥》:清熱利濕, 通淋。 治黃疸肝炎, 血尿。

②《貴州藥植目錄》:治哮喘。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0.5~1兩。

【臨床應用】治療慢性氣管炎:採用烏棒子、大血藤、淫羊藿, 三者分別做成片劑同時服用。 烏棒子片系用水提取物和醇提取物分別製成, 簡稱水煮片和醇浸片。 水煮片每片0.1克, 相當於生藥0.33兩;醇浸片每片O.2克, 相當於生藥0.4兩。 大血藤、淫羊藿片皆由浸膏製成, 每片0.5克, 相當於生藥大血藤O.13兩, 淫羊藿0.06兩。 按不同劑型分為2組:第1組烏棒子水煮片。 每日6~9片或15片, 大血藤9片, 淫羊藿9片;第2組烏棒子醇浸片、大血藤及淫羊藿片各9片。 均以10天為一療程, 或連服20~30天。 據二個療程的療效觀察,

第1組67例, 近期控制19例, 顯效12例;第2組49例, 近期控制9例, 顯效10例。 臨床發現, 烏棒子水煮片組療效優於醇浸片組。 上述烏棒子複方具有較好的止咳、祛痰和一定的消炎作用, 平喘作用較差。 少數患者服用上方濃煎液(1:1)後, 有胃區不適, 噁心, 腹痛, 飽脹, 口麻澀, 皮膚瘙癢等反應, 偶有頭昏、心悸, 於停藥後很快消失。 片劑特別是水煮片的副作用較少。

【摘錄】《*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