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不要洗 牛仔褲真的越臟越好嗎

“養牛”你聽過嗎?這是個“Fashion”的名詞, 意思是通過牛仔褲主人的日常穿著和護理, 把原本千篇一律的牛仔褲穿出獨一無二的個性來。

可要是有人告訴你, “養牛”需要一年半載都穿著同一條牛仔褲不離身, 而且“絕對不能洗”, 你還能“堅持”下去嗎?

這可不是啥惡心玩笑, 在著名牛仔品牌Levis和Nudie官網的牛仔褲護理說明里, 真有“連續穿著六個月”、“盡量不要洗”之類的詞句。 可這樣真的沒問題?情況似乎并不那么樂觀。

我們并不“孤單”

獨自在咖啡館一角扮清新?雖然那兒只有你一個人, 你卻并不孤單——空氣中漂浮著各種肉眼看不見的塵螨, 我們的手指上和腸子里都藏有細菌無數, 腳丫子上可能有真菌正逍遙著——無論何時何地, 總有不計其數的微生物在與你做伴。

壞消息是, “細菌中的戰斗菌”也生活在我們周圍, 比如前些日子在歐洲鬧得人心惶惶的腸出血性大腸桿菌,

就能在食物和人類體表存活一段時間, 從而搭著“便車”橫掃歐洲。 幸好, 寄宿于人體的微生物大多數是無害的, 健康人的免疫系統有足夠能力抵御它們的侵襲(否則我們早就滅絕了), 表皮構成的物理屏障能將大批細菌擋在體外, 血管中巡弋的免疫細胞也能發現并剿滅滲透者。 不過要是免疫系統出現點什么故障, 這些潛伏在我們身邊的微生物可不會放過趁虛而入的良機——要讓正常皮膚化膿, 試驗結果是至少往皮下注射1, 000,000個葡萄球菌, 但對受傷破損的皮膚, 有100個就可以了。

衣物,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衣物的基本功能之一是保護我們不受外界侵害。 比如醫院使用的口罩、白大褂、手術衣之類, 就是用來隔開外界致病微生物和人體的。 在嚴格的消毒制度下, 醫用織物能很好地完成它的任務, 成為無菌操作的良好屏障。

但生活中, 一般人不會對自己的衣物采取醫院那種視消毒滅菌如性命的做法。 由于人體散發的熱量、汗液和皮屑能給包括細菌、真菌和螨蟲在內的諸多生物提供相對適宜條件,

可能會讓衣物變成它們的載體, 比如, “穿著緊身衣物(包括牛仔褲)”就被認為是女性生殖道白色念珠感染的因素之一。 資料顯示, 用過的衣物上每平方厘米有100-1,000,000cfu(菌落形成單位)的微生物, 雖然絕大部分是無害的, 卻也不乏金黃色葡萄球菌、志賀桿菌這些致病菌的存在。

臟牛仔, 與感染的不期而遇?

如前所述, 穿過的衣物里含有不少微生物, 而影響它們生存的因素很多, 諸如衣物纖維種類、溫度、濕度等等, 以及我們有沒有洗它。 把衣服妥善洗凈能夠大幅度地削減其中細菌、真菌和螨蟲的數量, 一直穿著不洗卻能為微生物提供豐富的皮屑、皮脂和其他亂七八糟的玩意兒, 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維持它們的數量, 甚至滋生出更多來。

當然, 攜帶微生物的衣物是否一定能讓我們得病?其相關因素也有一大堆, 從微生物的種類到穿著者的衛生習慣、身體狀況等等。 一條滿載致病菌的牛仔褲未必能讓健康的宿主感染, 但堅持不洗帶來的風險卻是顯而易見的,

就好像堅持便后飯前不洗手那樣。

另外, 不論是牛仔褲官網還是網絡交流, 都提到了“牛仔褲味兒很重則如何如何”。 “味兒”這個東西, 很大程度上是來自于微生物的代謝物, 說得通俗一點就是“細菌的粑粑”。

不少“養牛”指南都提到用拍打、晾掛乃至塞進冰箱冷凍的方式來去除牛仔褲上的異味, 這些都能在某種程度上抑制或削減微生物, 讓它們一時拉不出粑粑。 但其消毒滅菌的效果卻無法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