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廉薑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拾遺》1.《齊民要術》:《吳錄》曰:始安多廉薑。 《食經》曰:藏法, 蜜煮烏梅去滓, 以漬廉薑, 再宿, 色黃赤如琥珀, 多年不壞。

2.《本草拾遺》:廉姜似薑, 生嶺南、劍南, 人多食之。

3.《綱目》:按《異物志》雲, (廉薑)生沙石中。 似薑, 大如螺, 氣猛, 近於臭。 南人以為齊, 其法除皮, 以黑梅及鹽汁漬之乃成也。 又鄭樵雲, 廉姜似山薑而根大。

【拼音名】Lián Jiānɡ

【英文名】Rhizome of Chinese Galangal

【別名】綏、薑匯、箭杆風、山薑、小良姜、姜葉淫羊藿、九連姜

【來源】

藥材基源:為姜科植物華山薑的根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lpinia chinensis (Retz.) Rosc.[Heritieria chinensis Retz.]

採收和儲藏:秋季採挖, 除去莖葉, 洗淨, 切段曬乾。

【原形態】華山薑, 多年生草本,

高約1m。 根莖匍匐, 肉質。 葉互生;葉柄鞘狀抱莖;葉舌膜質, 長4-10mm, 2裂, 具緣毛;葉片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 長20-30cm, 寬3-10cm, 先端漸尖或尾狀漸尖, 基部漸狹, 兩面均無毛;總狀圓錐花序頂生, 長10-30cm, 分枝短, 長3-10mm, 其上有花2-4朵;小苞片長1-3mm, 花時脫落;花白色萼管狀, 長約5mm, 先端具3齒;花冠管略超出, 花冠裂片長圓形, 長約6mm, 後方的一枚較大, 兜狀;唇瓣卵形, 長6-7mm, 先端微凹, 側生退化雄蕊2, 鑽狀, 長約1mm;花絲長約5mm, 花藥長約3mm;子房無毛。 果球形, 直徑5-8m。 花期5-7月, 果期6-12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100-2500m的山谷、溪邊、疏林下等潮濕的地方。

資源分佈:分佈安徽、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 根莖呈圓柱形或塊狀, 長7-10cm, 直徑0.3-1cm, 頂端漸尖細, 多數有分枝。 表面灰黃色或棕黃色,

有明顯的環節, 節上有鱗片樣的葉柄殘基及鬚根痕, 節間距0.3-1cm, 有較順直的縱皺紋。 質硬而韌, 不易折斷, 斷面淡黃色, 纖維性。 氣微香, 味稍辛辣。 以質堅實、粗壯、斷面色淡黃、氣香烈者為佳。

【化學成份】種子含油0.6%, 其中含0.5%棕擱酸和一種酚類物質, 油的低溫餾出部分含1, 8-按葉素(cineole)7%, 高溫餾出部分含30%α-丁香烯(α-caryophyllene)和一種倍半萜烯醇。 尚含山薑黃酮醇(izalpinin)及山薑素(alpinetin)。

【藥理作用】

1.對離體腸平滑肌的影響, 華山薑煎劑小劑量使小鼠、豚鼠小腸收縮加強, 大劑量則呈抑制作用, 表現肌張力降低, 振幅減少, 能部分拮抗乙醯膽鹼或氯化鋇引起腸管緊張性及強直性收縮。 華山姜非揮發性成分使兔小腸活動略增強, 揮發性成分使腸管輕度興奮, 隨後轉入明顯抑制,

張力降低, 收縮頻率減慢, 振幅減少, 並隨著濃度不同能部分或完全拮抗乙醯膽鹼、氯化貝引起腸管興奮或痙攣。

2.對腸道推進運動的影響, 華山薑煎液0.5g/kg小鼠灌胃能使腸道推進運動加快。

3.毒性反應, 經急性毒性試驗25g/kg(量大容積)灌胃1次, 觀察3天, 未見小鼠中毒症狀和死亡, 亞急性毒性試驗, 大鼠每日灌胃華山熱浸液1.62g/kg, 連續30天, 結果肝腎功能均在正常範圍, 病理檢查無特殊異常。

【性味】味辛;性溫

【歸經】脾;胃;肝經

【功能主治】溫中消食;散寒止痛;活血;止咳平喘。 主胃寒冷痛;噎膈吐逆;腹痛泄瀉消化不良;風濕關節冷痛;跌打損傷;風寒咳喘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6-15g;或浸酒。 外用:適量, 搗敷。

【附方】①治肺癆咳嗽: 山薑、乾薑、核桃仁各五錢。

蒸蜂蜜一兩服。 ②治胃氣痛: 山薑一兩。 煨水服。 ③治喘咳: 山薑適量。 泡童便三天, 取出曬乾, 用一兩泡酒半斤。 每日早晚各服五錢。 ④治風濕關節冷痛: 山姜、石南藤、香樟根、紅禾麻各一兩。 煨水服。 (選方出《貴州草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