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寒冷加深 頭等大事關乎健康和臉面

冬至之後, 寒冷進一步加劇, 此時頭面部的保暖格外重要。 祖國醫學認為:頭為諸陽之首。 頭部常外露, 毛孔也較大, 最容易散失熱量, 風寒極易侵入, 從而導致感冒;寒冷可能誘發面癱和面部過敏;頭部五官也因為直接面臨寒冷的侵襲而易引發諸多病症。

天氣寒冷, 有關頭部的保健措施非常重要, 可謂“頭”等大事, 直接關乎健康和臉面。

頭部保暖功效多

冬季氣候最大的特徵是寒冷。 而戴帽子能有效阻止人體熱量散失, 從而起到保暖防寒、預防感冒的作用。

人的頭部皮膚較其他部位的皮膚厚而緻密,

頭部的血管及淋巴組織極為豐富, 其中含有大量皮脂腺、汗腺、頭髮。 頭部常外露, 毛孔也較大, 最容易散失熱量;尤其當人體活動時, 頭部易出汗, 熱量從此處大量蒸發散失。 在散失的同時, 因空氣對流, 風寒極易乘隙侵入人體。 而在冬季, 氣溫較低, 即使處於靜止狀態的人, 如果不戴帽子, 從頭部散失的熱量也很可觀。 生理學家研究結果證明, 不戴帽子又不常運動的人, 外界氣溫在15℃時, 會從頭部散失人體總熱量的三分之一;4℃時會散失總熱量的50%;0℃時可散失總熱量的60%。 這些資料顯示, 在寒冷季節頭部保暖與全身保暖關係密切。 在嚴冬, 如果不戴帽子外出, 部分熱量就會迅速從頭部散發出去, 易受風寒侵襲而患感冒等疾病。

頭部保暖還能預防“面癱”。

雖然“面癱”一年四季都會發病, 但在寒冬更加常見。 據報導, 2015年初冬, 一位22歲的武漢姑娘為了向心儀男生“秀”自己的美好身段, 約會時只穿了薄薄的毛衣和裙子, 在寒風中逛街後, 次日竟然嘴眼歪斜、不停流口水, 被診斷為“面癱”。 所以冬季外出一定要注意頭部(面部)保暖, 如果嫌戴帽子不好看, 可戴口罩或用圍巾把面部、耳前、耳後圍起來保護好, 不要接觸冷風。

值得一提的是, 冬季洗澡或洗頭之後, 必須立即吹幹, 否則直接影響頭部保暖。 因為乾燥的頭髮可讓空氣保持在髮絲間隙, 達到隔絕外界溫度的保熱作用, 而濕頭髮就沒有這種作用;洗頭後頭髮如果沒及時吹幹, 水分會在蒸發時吸收熱能, 導致頭皮、頸部等受涼,

即便短時不會導致感冒, 也會引發血管過度收縮而出現不適症狀。

耳凍瘡易復發

耳朵是直接與空氣接觸的部位, 它的血液供應比其他部位要少, 天冷時, 血管受到寒冷的刺激, 流到耳朵的血液就更少了。 另一方面, 整個耳廓除了下方耳垂部分有脂肪組織可以保溫外, 其餘部分只有較薄的皮膚包著軟骨, 裡面的血管很細微, 自身保溫能力較差。 正因為耳朵有如此“特徵”, 所以它就很容易受凍。 尤其一些成年男人, 冬季在室外也不注意耳朵的保暖, 容易發生耳凍瘡。

耳凍瘡常常容易被人忽略。 因為耳部受寒冷刺激後, 知覺往往突然失去。 其病理變化過程是:先局部充血, 血液在小血管中停滯, 繼而血清滲出形成水泡,

以後局部呈青紫色並逐漸加深直至壞死。 當然, 多數耳凍瘡患者並沒達到“局部壞死”的程度, 但整個冬季耳朵都將維持著一種病態, 不能痊癒, 影響美觀。

耳凍瘡是可以預防的。 通過收看、收聽天氣預報節目, 在冷空氣來臨前, 多多用手指摩擦耳部, 以增強局部血液迴圈。 冬季室外作業人員宜用風帽或耳罩保護耳朵。 耳朵受凍後, 不宜立刻進入溫度較高的環境或用熱水熱物敷貼, 以免症狀加重。 倘耳朵表皮破裂, 可外敷磺胺軟膏或紅黴素、金黴素軟膏, 以防感染和傷口擴大。 耳朵因受凍而出現水泡時, 千萬不能用手將水泡擠破或用沒消毒的針將水泡挑破, 以防表皮破裂和感染化膿。

耳凍瘡的發生雖然具有季節性,

一般症狀會在春天來臨時自然消失。 但和其他部位的凍瘡一樣, 耳凍瘡的復發率很高, 常常“一年生凍瘡, 年年生凍瘡”。 為了有效地預防耳凍瘡的復發, 可在嚴寒到來之前, 用紫外線照射耳部, 半個月左右照射一次, 也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 服用一些血管擴張劑或者活血化瘀一類的中成藥。

不可忽視“紅血絲症”

冬季的空氣乾燥容易導致皮膚也乾燥, 容易出現原發性皮膚瘙癢症、凍瘡和皸裂。 預防這些皮膚病症當然是冬季的重點。 不過, 冬季臉部還可能出現一種過敏症狀——“紅血絲症”。

“紅血絲症”又稱“高原臉”, 民間又稱“爛蘋果臉”, 是一種因為面部角質層薄弱導致毛細血管位置更容易接觸和感知到外界環境變化, 從而引發的面紅現象。

“紅血絲臉”有的是先天性的——也就是先天性面部毛細血管擴張症;有的是因為臉部保護和護理不當導致的——各種原因引起的角質層受損, 毛細血管自主擴張, 從而形成“紅血絲症”。

環境因素常常誘發和加重“紅血絲臉”, 其中, 冬季冷風的吹拂影響最為明顯——冬季在室外作業的人員, “紅血絲症”患者較多。 也因此, 冬季外出行走或勞動, 戴上口罩或圍巾是很有必要的。

對“紅血絲症”的治療, 第一選擇當然是去醫院, 但護理也很重要。 要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 使用抗紅血絲的護膚品, 有針對性地進行護理。 冬季, 還要注意調節室內氣溫, 不要讓室溫升得太高——相對來說, 室內外的溫差就小一點, 有利於減輕“紅血絲症”。 此外, 民間還有“雪水退紅”的偏方, 也不妨試一下——下雪時用瓶子裝些雪水,使用時先用生薑在有紅血絲的地方擦一遍,然後用浸過雪水的毛巾捂在臉上三分鐘左右,連續護理一段時間,“紅血絲症”會慢慢減輕,甚至可能痊癒。

寒冷也會傷害眼睛

在整個頭部器官中,眼睛最不畏懼寒冷,但這並不意味著眼睛不需要保護。事實上,眼睛在冬季也是容易受傷害的。

冬季冷空氣活動頻繁,在冷鋒過境時,短時間的急劇降溫,極易誘發青光眼病。研究表明,天氣的變化和季節的更替對人眼的生理功能有很大影響。青光眼多發生在冬季,且一般在強冷空氣入侵的24小時內發作。冬季裡的極端最低氣溫與眼壓上升關係並不是很大,但若降溫明顯(表現為氣溫日較差偏大),則眼壓可能出現較大的波動。冷空氣之所以誘發青光眼,是因為天氣發生變化時,影響體溫調節中樞,通過植物神經干擾血壓而使眼壓波動,進而發病。冬季預防青光眼,必須關注天氣預報,尤其注意冷鋒過境消息,當有冷空氣入侵時(氣溫會突降),要盡可能地避免處出。

冬季降雪頻繁,雪後天晴、氣溫較低的白天,太陽光中的紫外線經雪地反射到人眼的角膜,有可能發生雪盲症,其具體症狀是畏光、流淚、奇癢、刺痛、水腫、異物感等。預防雪盲症的最有效的措施是“物理隔斷”,也就是在雪地行走時,配戴防紫外線的太陽眼鏡,也可選用聚碳酸酯或CR39的透鏡。在雪地裡,一旦感到眼部疼痛、流淚、睜不開眼時,都要立即處理。緊急情況下,可以用黑色或深色的衣物遮住雙眼,也可以利用隨身攜帶的物品自製簡易的護目鏡,以減少進入眼睛的紫外線。一般雪盲症的症狀可在24小時至3天之內恢復,嚴重的5-7天也可消除症狀。

冬季眼睛雖然不怕冷,但冷風拂面時卻愛流淚,寒冷會深入眼睛,使本來就很細的淚小管和鼻淚管再次收縮,從而導致阻塞,淚液便無法從正常的途徑流走,於是便奪眶而出。但過一會兒,淚小管和鼻淚管適應了寒冷的刺激,收縮就會停止,流淚的現象就會消失。所以,“迎風流淚”並不是眼睛的冷點對溫度的直接感受,而是淚器適應寒冷的一種短暫生理反應。避免眼睛迎風流淚的最好方法是戴上防風眼鏡。

文/霍壽喜 也不妨試一下——下雪時用瓶子裝些雪水,使用時先用生薑在有紅血絲的地方擦一遍,然後用浸過雪水的毛巾捂在臉上三分鐘左右,連續護理一段時間,“紅血絲症”會慢慢減輕,甚至可能痊癒。

寒冷也會傷害眼睛

在整個頭部器官中,眼睛最不畏懼寒冷,但這並不意味著眼睛不需要保護。事實上,眼睛在冬季也是容易受傷害的。

冬季冷空氣活動頻繁,在冷鋒過境時,短時間的急劇降溫,極易誘發青光眼病。研究表明,天氣的變化和季節的更替對人眼的生理功能有很大影響。青光眼多發生在冬季,且一般在強冷空氣入侵的24小時內發作。冬季裡的極端最低氣溫與眼壓上升關係並不是很大,但若降溫明顯(表現為氣溫日較差偏大),則眼壓可能出現較大的波動。冷空氣之所以誘發青光眼,是因為天氣發生變化時,影響體溫調節中樞,通過植物神經干擾血壓而使眼壓波動,進而發病。冬季預防青光眼,必須關注天氣預報,尤其注意冷鋒過境消息,當有冷空氣入侵時(氣溫會突降),要盡可能地避免處出。

冬季降雪頻繁,雪後天晴、氣溫較低的白天,太陽光中的紫外線經雪地反射到人眼的角膜,有可能發生雪盲症,其具體症狀是畏光、流淚、奇癢、刺痛、水腫、異物感等。預防雪盲症的最有效的措施是“物理隔斷”,也就是在雪地行走時,配戴防紫外線的太陽眼鏡,也可選用聚碳酸酯或CR39的透鏡。在雪地裡,一旦感到眼部疼痛、流淚、睜不開眼時,都要立即處理。緊急情況下,可以用黑色或深色的衣物遮住雙眼,也可以利用隨身攜帶的物品自製簡易的護目鏡,以減少進入眼睛的紫外線。一般雪盲症的症狀可在24小時至3天之內恢復,嚴重的5-7天也可消除症狀。

冬季眼睛雖然不怕冷,但冷風拂面時卻愛流淚,寒冷會深入眼睛,使本來就很細的淚小管和鼻淚管再次收縮,從而導致阻塞,淚液便無法從正常的途徑流走,於是便奪眶而出。但過一會兒,淚小管和鼻淚管適應了寒冷的刺激,收縮就會停止,流淚的現象就會消失。所以,“迎風流淚”並不是眼睛的冷點對溫度的直接感受,而是淚器適應寒冷的一種短暫生理反應。避免眼睛迎風流淚的最好方法是戴上防風眼鏡。

文/霍壽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