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老中醫告訴你為什麼吃中藥要忌口

為什麼吃中藥要忌口

1、服中藥時一般應少食豆類、肉類、生冷及其它不易消化的食物, 以免增加病人的腸胃負擔, 從而影響病人的康復速度。

脾胃虛的患者, 更應少食該類食物熱性疾病, 應禁用或少食酒類、辣味、魚類、肉類等食物, 因為此類食物有膩滯生熱、生痰的作用, 食後會助長病邪, 使病情加重服解表透疹藥時, 應少食具有收斂作用的生冷及酸味食物服溫補藥時, 應少飲茶, 因有些茶性涼下氣, 能降低藥物溫補脾胃的功效吃鎮靜、催眠等藥物的前後也不宜喝茶, 更不能用茶水送服這些藥物。

2、服清熱涼血及滋陰類藥物時, 不宜吃辣物。 因為辣的食物性熱, 而中醫辨證為熱證的病人(有便秘、尿少、口幹、唇燥、咽喉紅痛、舌幹紅、苔光剝等症狀), 服辣的食物會抵消清熱涼血藥(石膏、銀花、連翹、山梔、生地、丹皮等)及滋陰藥(石斛、沙參、麥冬、知母、玄參等)的作用。

3、藥物與食物配合不當, 則會降低藥效, 甚至會產生毒副作用。 因此, 口苦咽幹、煩熱不安、大便秘結、血壓升高、神衰不寧、心動過速、甲狀腺功能亢進者一般要忌多糖、高脂、辛辣等食物脾胃虛寒、手足冰涼、大便溏薄、血壓偏低、心動過緩的患者要忌西瓜、冬瓜、蘿蔔、綠豆、生梨、甘蔗、蜂蜜、鱉等生冷寒涼、滋膩、粘滑的食物畏寒發熱、頭痛心煩、便秘尿黃、口舌潰爛、癤瘡腫瘤者忌食竹筍、豆芽、絲瓜、韭菜、茄子及海鮮類食品。

4、服用清內熱的中藥時, 不宜食用蔥、蒜、胡椒、羊肉、狗肉等熱性的食物;在治療“寒證”服用中藥時, 應禁食生冷食物。 服用這些藥物時, 如果吃了禁忌的食物, 療效就不理想甚至起相反作用。

5、服中藥時不要喝濃茶, 因為茶葉裡含有鞣酸,

濃茶裡含的鞣酸更多, 與中藥同服會影響人體對中藥有效成分的吸收, 減低療效;其他飲料如咖啡、可樂、雪碧都不宜喝;應以喝白開水為主。

吃中藥最忌諱的5類食物

魚腥類

此類食物多為鹹寒而腥之品, 且含有異性蛋白, 易引起過敏反應,

多食易傷脾胃並誘發疾病, 故脾胃有病者不宜多吃, 尤其是過敏體質者更不可食之。 此類食物有黃魚、鯉魚、帶魚、蚌肉、蝦、螃蟹等, 而鯉魚、沙丁魚、鯰魚、黃魚、螃蟹、黃泥螺最易引起過敏。 魚腥類食物亦屬發物。

生冷類

此類食物性多寒涼, 主要作用為清熱解渴, 故適合熱證疾病。 但卻易影響胃腸功能, 因此虛寒體質者及胃腸病患者, 當禁忌。 如白蘿蔔性寒, 具有消食、化痰、理氣之功效, 若體質虛寒及胃腸病患者食之, 豈不寒上加寒, 胃腸功能更差。 另外, 在同時服用人參和其它滋補藥時, 由於藥性相惡, 可降低或消除補藥之效力, 故蘿蔔與人參不宜同服。

辛辣類

此類食物多辛熱, 有通陽健胃之功效, 若過多食用則易生痰動火, 散氣耗血,

故該類飲食僅適合於寒證疾病者, 而不適於陰虛陽亢之體及血證、溫病、痔瘺、癰癤患者等。 此類食物包括蔥、蒜、韭菜、生薑、酒、辣椒等。 如辣椒屬熱性, 若有發熱、便秘、尿短赤、口乾渴、唇燥、咽喉腫痛、鼻衄、舌質紅等熱象者食用, 必然會加重“上火”症狀, 從而抵消清熱涼血及滋陰藥物的功效, 故熱證病人就診中醫不可同食辣椒。

發物類

此類食物均為動風生痰助火之品, 由於疾病對食物選擇程度的大小不同, 其“發”亦有異。 此類食物有蘑菇、香蕈、筍、芥菜、南瓜、公雞肉、豬頭肉、母豬肉等。 如肝陽上亢、肝風內動患者當禁吃公雞肉、豬頭肉;疔、癤、瘡、癰等皮膚疾患者, 當禁吃香蕈、蘑菇、筍、公雞肉、豬頭肉、母豬肉, 否則會加速紅腫、生膿;有腸胃病者禁吃南瓜,

因南瓜含有糖分, 多吃會產生較多的酸, 對胃腸有刺激。 鑒此, “發”者, 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有促進疾病惡化之意。

油膩類

此類食物包括動物的油脂及油煎、油炸的硬固食物。 油膩有損脾胃健運, 故凡外感疾病、黃疸、泄瀉者當禁忌。 油煎、油炸之食物質硬、燥熱, 不易消化, 胃腸有病及“上火”者忌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