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放飛心靈 拋走亞健康“帽子”

 

放鬆身心首選“心靈之旅”

柳女士所說的“心靈之旅”, 正式稱謂應該叫“心理旅遊”。 這是我國剛剛興起的一種新的旅遊方式——除了一同遊玩的組團成員外,

身邊還多了一位或數位亦師亦友的心理醫生。 大家在暢遊大自然中敞開心扉、相互交流, 在旅途中接受心理醫生的疏導和調理。

北京一位長期從事心理旅遊研究的專家認為, 與一般的旅遊方式相比, 心理旅遊更加突出了心理康復的內容, 可以給參與遊客帶來深度的身心放鬆。

她說, 不少人感到工作壓力大、生活顯得特別累, 還不完全是體力透支所致而是沒有學會休息。 一到週末或長假時間, 就沒完沒了地打牌、聽音樂、看電視, 甚至睡懶覺, 這些看似放鬆的休閒活動, 其實並非科學的休息方式。

因為都市白領經常感受到的所謂疲勞大多屬於腦力疲勞或心理疲勞, 而並非體力疲勞。 因此, 單純體力上的“休息”並不能從根本上緩解疲勞感。

“心理旅遊通過讓參與者適度參加戶外活動和鍛煉, 並穿插一些有益的互動、交流, 使參與者的大腦在活動中得到放鬆、調整, 這樣才可以解決腦力疲勞和心理煩累的問題。 ”這位專家說。

特定群體尤其適合參與

對於河南省開展心理旅遊活動的情況, 鄭州市心理諮詢師協會理事長蔣婧表示, 他們目前正在著手對心理旅遊問題進行研究, 還沒有進入實施階段。 未來不久, 他們會結合旅遊機構適時推出具有中原特色的心理旅遊項目。

她說, 心理旅遊不等同於一般的山水風光旅遊。 因此, 除了精心選擇旅遊景點外, 還會有一些特別的安排:如風光優美的景區, 有益於參與者開闊視野、頤養身心;交通等條件適當“艱苦”一些,

有益於提高參與效果與熱情, 讓整個旅程既不顯得單調又富有挑戰性, 還有利於培養參與者之間的團隊合作和溝通交流。

此外, 心理旅遊還會組織一些集體活動, 如爬山比賽、心理遊戲、座談交流等, 及時對情緒波動者進行心理疏導, 並對其他成員進行必要的社交技巧訓練。 “當然, 疏導和訓練環節要隨機而動、不能過多, 以免有人因情緒敏感而產生抵觸, 或因旅途勞累而影響到旅遊放鬆的效果”。

蔣婧說, 心理旅遊在我國還是一個新生事物, 其心理學實質是“休閒旅遊+社交訓練+心理輔導”。 因此, 輕、中度精神抑鬱、焦慮、失眠者, 因夫妻(或家庭)關係失和心情不佳, 輕度自閉或有交流障礙者等,

均可選擇參加心理旅遊。

只要行程安排合理、心理疏導恰到好處, 參與者一般都會有較大的收穫。

提防旅途出現不良情緒

昨天, 記者在採訪中了到, 雖然鄭州目前沒有從事心理旅遊項目的專門機構, 但不少培訓或旅遊機構在其開展的暑期短訓營(夏令營)及部分主題遊活動中已配備了專業的心理諮詢師, 其作用與心理旅遊的心理疏導師相同。

記者還獲悉, 心理旅遊近年來在北京、湖南、廣東等地均有開展, 參與人數呈逐年上升勢頭, 頗受特定群體的認可和好評。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 鄭州不少旅遊機構對這一新興旅遊方式表示出了“濃厚興趣”;八成以上白領人士認為, 外出旅遊有利於擺脫抑鬱的生活環境,

從而獲得心理學上“移情易性”的效果。

在鄭州高新區某軟體企業工作的柳女士, 這次是在外地報名參加的心理旅遊, 也是第一次參加類似活動。 她認為, 心理旅遊是個新生事物, 不一定人人適合參加, 但參加了肯定會有好處, “因為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和壓力的增大, 其實每個人都有需要心理疏導和撫慰的時候。 對於感情或事業一時受挫、情緒產生波動者來說, 心理旅遊就顯得尤為必要”。

但心理專家同時也提醒, 十一長假本來就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加上心理旅遊參與者都有一定的期望值。 因此, 心理旅遊的目的地最好是陽光充足、空氣清新、山清水秀的開闊景區, 不要選擇陰暗、恐怖、人群擁擠的景點, 這樣可能加重參與者抑鬱、焦慮的情緒。

“無論從組織者來說, 還是從參與者來講, 出行前都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包括景點確定、行程安排、報名篩選、隨行人員分工等), 要避免因旅途‘變故’而產生新的不良情緒。 ”蔣婧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