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食療

春季上火的原因及食療秘方

春季使人體免疫力和防禦功能下降, 容易誘發一些春季常見的疾病。 同樣春季也是很容易“上火”的一個季節。 春節上火是什麼原因呢?春節上火該如何飲食呢?

上火”是中醫學專用名詞。 如果出現咽喉幹痛、兩眼紅赤、鼻腔熱烘、口幹舌痛以及爛嘴角、流鼻血、牙痛等症狀, 中醫就認為是“上火”。

上火中的“上”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表現的部位, 再就是表示的一個動詞也就是產生火了。 一般人認為上火的具體表現一般在頭面部居多, 實際上中醫認為人體是聯繫的, 身體各個部位都應該有不同程度的表現。

“火”是如何產生的呢?一是直接受自然界“火熱之邪”的侵襲而引起“上火”症狀;一是機體記憶體在的能推動生命機能而看不見的“火”。

那麼人體的邪火到底是從哪裡來的?是自身引發的還是外界因素導致的?

中醫認為邪火大部分還是由內而生的, 外界原因可以是一種誘因。 總的說來還是身體的陰陽失調引起的。

一、哪些人比較容易上火呢?

在中醫裡面稱為“少火”。 對於人體來說, 少火充旺, 身體各方面的機能就較為強盛, 抵抗力也較強。 如果火力不足, 就會畏寒怕冷、身體虛弱、抵抗力弱。

一般來說, 年輕人比老年人陽氣旺、火力壯, 男性比女性火力壯。

火力壯的人大都身體強壯, 不容易生病, 但如果火過亢, 超過正常範圍, 就變成了“邪火”,

會引起紅、腫、熱、痛等不適, 出現上火現象。 薑良鐸表示, 火力壯的人更容易出現面紅, 咽喉乾燥、疼痛、嘴唇乾裂、流鼻血、牙痛、食欲不振、大便乾燥等症狀。

許多小孩也會火力壯, 這是小兒“純陽”的表現。

薑良鐸解釋道, 孩子在生長發育過程中, 往往生機旺盛、蓬勃發展, 此時形體發育、肢體功能、智力發育及臟腑功能活動均快速增長, 不斷向完善、成熟的方面發展, 因此體內陽氣較為旺盛。 “簡單來說, 孩子火力壯是在長身體, 只要沒有起病症, 就不需要降火。

一般表現為面紅目赤、口渴喜冷飲、牙齦腫痛、大便幹結, 可以用黃連上清丸等清熱、瀉火的藥物治療, 但不要長期連續服用。 如果是虛火, 表現為手足心發熱、形體消瘦、咽幹口燥、盜汗失眠、體力疲乏等。

虛火是陰液虧損的結果, 要用滋陰的藥物, 可用補中益氣丸等。

二、春季易上火吃什麼比較好?

春天的暖風很容易把肺吹得不舒服, 有些人會出現乾咳、鼻塞等, 有時會讓人覺得胸中好像有團火, 即使不停地喝水還是覺得乾燥甚至情緒煩悶。 中醫認為肺臟非常嬌嫩, 春天氣溫忽冷忽熱, 就特別容易使肺部出現不適, 所以在肺的多事之春建議常喝點鴨梨藕汁, 有呵護肺臟的功效。

肉禽類食品多是溫熱性, 而鴨肉最大的特點就是不溫不熱, 清熱去火, 所以春夏容易上火的季節, 可多吃鴨肉。 《本草綱目》記載鴨肉“填骨髓、長肌肉、生津血、補五臟”, 可補虛生津、利尿消腫, 適用于陰虛內熱引起的低燒、便秘、食欲不振、乾咳痰稠等症。

營養分析表明, 鴨肉中膽固醇含量相對來說並不算高, 所以胖人也可以吃些柴鴨、瘦鴨一飽口福。

鴨肉清熱去火的吃法:

鴨肉吃法多樣, 南方人更善吃鴨。 南京就有板鴨、鹽水鴨、黃燜鴨等多種, 以及炒鴨肝、扒鴨掌等, 吃法不一。 鴨肉性寒, 脾胃虛寒、腹部冷痛、因寒痛經者不宜多用。

滋陰清熱方:

瘦鴨一隻, 去頭及內臟, 切塊, 燉至半熟, 加入荸薺500克, 菊花、荷葉各50克, 紗布包好, 小火燉熟, 撇去浮油, 酌加配料, 吃肉喝湯。 用於陽熱亢盛, 陰液虧虛引起的頭暈、頭痛、便秘等症。

清熱健脾方:

老鴨一隻, 洗淨切塊, 保留鴨內金。 燉半熟時加入鮮藕100克, 黑木耳50克, 小火燉熟, 吃肉喝湯。 調料中少用花椒、大料、桂皮、乾薑等溫熱之物。 用於脾胃有熱引起的噁心幹嘔、口舌生瘡、食欲不振、咽幹口燥等症。

春季的時候, 睡眠不好或者睡眠品質不好都很容易造成肝火上升, 要預防肝火旺, 除了睡眠足夠、心情放鬆, 飲食上多吃一些有助“降火”的食物。 更多養生資訊請到99中醫頻道(http://zyk.99.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