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型
問題 【股骨頭壞死】 【歸檔】 15年12月20日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型

問題描述 你好,術後總共是拍了三次片。第一次的術後的第三天,第二次是術後一個月,最好一次是拆石膏的時候,每次拍片後主治醫生都說可以,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型
網友回答
2015年12月20日 14:03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型全麻後在C臂透視下行髖關節腔造影,將股骨頭復位至髖臼內,同側內收肌切斷後將髖置於外展位,保持股骨頭不脫位,於髖關節外展90度,屈曲100度的位置給予石膏固定治療。術中根據髖關節造影檢查分三型A、B、C。並檢查髖關節復位安全角度,安全角度小於20度或髖關節造影C型患兒立即行內側入爐開放復位手術。術後處理:術後6周再次入院更換石膏,將股骨頭與髖臼對位更加貼服的位置給予石膏固定,持續固定12周。如果閉合重定失敗或再脫位情況出現,則行下一步治療方案。3.切開復位術:手術指征:閉合復位失敗、髖關節造影C型、復位安全角度小於20度。

2015年12月20日 14:03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型手術可採用內側或前外側入路:切斷內收肌、髂腰肌後,切開關節囊,將囊內容物清理乾淨。直視下進行髖關節復位。術後進行MRI檢查證實復位效果。6周更換石膏,持續固定12周。但即使這樣仍有1/3的髖關節需要進行骨盆截骨。4.髖關節開放復位+骨盆截骨+石膏外固定術:適用於年齡小於2歲,或閉合復位失敗的患兒。骨盆截骨方式多種:包括:Salter截骨、Pemberton截骨、Dega截骨等,其目的均為增加股骨頭覆蓋。目前對各類型截骨方式各有爭議。

2015年12月20日 14:03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型我中心推薦採用Pemberton骨盆截骨方式治療DDH。術後行外展石膏固定3月。5.髖關節開放復位+骨盆截骨+股骨截骨+石膏外固定術:適用於年齡大於2歲,或閉合復位失敗的患兒。股骨短縮旋轉截骨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降低股骨頭壞死的發生,糾正股骨前傾角度。使髖臼與股骨頭更好的覆蓋,術後行外展石膏固定3月。天性髖關節脫位強調早期治療,嬰幼兒期治療最佳,年齡越大效果越差,一般認為2-3歲後治療,即使非常成功,致35歲後將發生髖關節痛,建議去當地骨科最好做下測量和檢查,看看復位效果怎麼樣,另外看看有無髖臼發育不良。

2015年12月20日 14:03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型治療必須在全身麻醉下行手法復位.復位宜早,最初24——48小時是復位的黃金時期,最好盡可能在24小時內復位完畢,48——72小時後再行復位十分困難,併發症增多,關節功能也明顯減退.復位後用繃帶將雙髁暫時捆在一起,於髖關節伸直位下將病人抬至床上,患肢可穿丁字鞋2——3周,不必石膏固定.需臥床4周,臥床期間作股四頭肌收縮動作.2——3周後開始活動關節.4周後可扶雙拐下地活動.3個月後可完全承重.治療還要去正規醫院。對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治療應強調早期診斷,嬰兒期的治療效果最佳,年齡越大效果越差,一般認為2~3歲後治療,即使非常成功

2015年12月20日 14:03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型於35歲以後,都將發生髖關節痛,因此大多數學者強調要對新生兒進行普查,以便早期診斷與治療是獲得痊癒的重要措施。畸胎性脫位,目前尚無良好的治療方法,一般需作切開復位,但效果不好。典型性先天性髖脫位,若能早期正確治療,在正常功能刺激下,發展成正常髖關節可能性很大。在3歲以內治療者,有很高治癒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股骨頭和髖臼的骨性成份增加,可塑性減少,病理變化加重,雖經正確治療,功能難於達到正常。治療還要去正規三甲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