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保健人群性健康治療小兒髖關節脫位的權威醫院
問題 【骨性關節病】 【歸檔】 14年11月10日

治療小兒髖關節脫位的權威醫院

問題描述 我女兒去年2月份(年齡15個月)的時候確診為左側髖關節全脫位,經手法復位和蛙式石膏、支架治療,已經10個月,最近(年齡25個月)X片顯示股骨頭發育良好、指數也有原來的31度降到了25度,但是放下來之後,還是處於半脫位狀態。主治醫生說可能是裡面長了組織也可能是其他原因,讓我們去掉支架,做動大手術準備。去看過其他專家,也有說發育很好,再看半年或一年,經負重也有可能再恢復的。
網友回答
2014年11月10日 19:30

對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治療應強強早期診斷,嬰兒期的治療效果最佳,年齡越大效果越差,一般認為2~3歲後治療,即使非常成功。於35歲以後,都將發生髖關節痛,因此大多數學者強調要對新生兒進行普查,以便早期診斷與治療是獲得痊癒的重要措施。畸胎性脫位,目前尚無良好的治療方法,一般需作切開復位,但效果不好。典型性先天性髖脫位,若能早期正確治療,在正常功能刺激下,發展成正常髖關節可能性很大。在3歲以內治療者,有很高治癒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股骨頭和髖臼的骨性成份增加,可塑性減少,病理變化加重,雖經正確治療,功能難於達到正常。 治療方法有閉合復位+支架,閉合復位+蛙式石膏;閉合復位+旋轉截骨糾正前傾角;切開重定,並根據不同情況附加髖臼再造和各種截骨術。具體治療原則如下: (一)出生至2個月不需牽引和麻醉,可用屈曲雙髖至90°而後逐步外展,將拇指置於大粗隆外向前內方推壓即可使其復位,復位時切忌暴力,如復位成功後可用支架固定于髖關節屈曲90°,外展70°,固定時間約為2~3月,視復位時的年齡而定。支架應於攝片檢查後再定拆除時間。支架的種類很多,有外展尿枕、Begg塑膠支架等等。以上兩種支架在換尿布時必須打開,比較麻煩,目前較少應用。Barlow支架和Rosen支架效果確實,但對皮膚有壓迫,容易造成疼痛及壓瘡,並有發生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可能。Pavlik支架可避免暴力引起缺血性壞死的併發症,它利用兩下肢屈曲90°,兩下肢本身重量的自然位置而達到外展,使其自然復位和維持復位位置,地髖關節的發育和塑形均有利,並有一定的髖關節活動範圍。缺點是由於帆布做成,比較硬,肩胸部如果包紮過緊,影響呼吸,過松容易滑脫,影響治療。 (二)3個月以上,2~3歲以下這組病例因脫位時間長,髖周的軟組織有不同程度的攣縮,因而在復位之前,先作牽引,一般不超過2周,如有肌肉攣縮比較明顯者,必須在復位前作松解,如內收肌切斷,髂腰肌延長等,而後經床旁X線片證實,股骨頭的位置已與髖臼水準時,在全麻下用手術復位,如復位後,位置滿意,則應用蛙式石膏固定。為了適應小兒生長發育需要,每2~3月更換石膏1次,每次均需要X線片以證實股骨頭在髖臼內的位置。如發現更換石膏後又脫位者,必須再行復位。每次更換石膏使大腿逐步內收,直到髖臼發育正常後,才能拆除石膏固定。如果復位失敗,則應考慮髖臼內有脂肪纖維組織增生,圓韌帶肥厚,啞鈴狀關節囊等情況存在,阻礙股骨頭進入髖臼,因而需作切開復位。 (三)3歲以上至8歲該組病兒脫位時間長,軟組織攣縮更為明顯,髖臼發育更差,往往小而淺,而且臼底有大量脂肪纖維組織存在,手法復位極為困難,因而絕大多數需作切開復位。但在切開復位前必須做牽引2~3周,直至股骨頭牽引到髖臼平面才能行手術治療,如不能牽到髖臼平面,則說明軟組織攣縮明顯,如果這時作切開復位,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可能性很大,因而必須先作軟組織松解,再作牽引。切開重定後,根據不同情況附加旋行其它手術有: 1.股骨頭加蓋手術一般適用於半脫位病兒,髖臼發育差,股骨頭不能完全被蓋住。這類手術主要有三種: (1)骨盆截骨術(Salter手術):手術前必須要有良好的復位,如手法復位有困難,手術時還須行切開復位,而後進行骨盆截骨,手術中必須將下截骨片向前下方拉,以增加股骨頭的覆蓋面和髖關節的穩定性。 圖15Chiari手術(2)骨盆截骨造架術(Chiari手術):這種手術必須在牽引床上進行,並配有X線監視,定位要正確,關節囊的附著點要辨認清楚,手術中有時會損傷坐骨神經,手術中的污染機會亦多,因而目前採用這種方法比較少。 (3)關節囊周圍截骨術(Pemberton手術):該手術使髖臼上部向前,外側折轉,增加其覆蓋面。在髂骨上取骨片嵌入撬開之截骨處,穩定髖臼之重建。術後石膏固定。 圖14Salter手術 2.Zahradnick手術先作切開復位,加深髖臼。復位後,由於股骨頸前傾角大,因而下肢在極度內旋位才能得到復位,因而必須在粗隆下作旋轉截骨,而後用鋼板螺絲釘固定,手術後石膏固定,4~6周後拆除前半石膏,鍛煉髖關節屈伸功能,夜間繼續固定。X線片檢查截骨處癒合,可下床進行功能鍛煉。對於8歲以上的兒童,一般行切開復位均有困難,而且併發症多,故一般不作切開復位,而應用一些保守的以穩定髖關節為目的的手術,如髖臼植骨加蓋術,股骨口端截骨術。近年來應用縮短股骨的方法再作切開復位,短期療效尚可。 對於成年的先天性髖脫位,一般較多見於產後婦女,並較多為半脫位,由於長期在不正常髖關節負重情況下,易造成創傷性關節炎,產生髖關節疼痛。對於這類病例,一般採用閉孔神經切斷可暫時緩解疼痛,如果已影響髖關節功能者,則可應用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手術 圖16Pemberton手術 圖17髖臼植骨加蓋術 圖18轉子下分叉截骨術 【併發症】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治療後出現的併發症大多與手法粗暴、牽引不夠,手術指征未掌握,未弄清阻礙復位因素和固定不當等原因所致。多數可以避免。常見併發症有: (一)再脫位常因阻礙復位因素未消除。X線出現假像,換石膏時不小心,前傾角過大或髖臼發育不良,因而即使復位後,還是較易再脫位。 (二)股骨頭缺血性壞死這類併發症主要是由於手法粗暴或手術創傷過大,損傷了股骨頭的血供;固定時強力極度外展;復位前牽引不夠或內收肌、髂腰肌未松解,復位後股骨頭受壓過度及還有一些原因不明。 (三)髖關節骨性關節病是晚期的併發症,一般在年齡較大患兒手術後,待到成年後往往較難避免有些類併發症出現。 (四)股骨頭骨骺分離,股骨上段骨折,坐骨神經損傷等,這些均為牽引不足,復位時使用暴力或麻醉太淺等原因引起,一般均可避免。

2014年11月10日 19:30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一般的發病率北方為0.3%左右,女孩多於男孩,左側多於右側。小兒先天性髖關節脫位,越早治療恢復的越好,如果治療不及時就會造成殘疾。粗心的家長一般要到孩子開始學走路的時候才會發現有一些異常。如:孩子走路一跛一跛;或者是向兩側一搖一擺,猶如鴨子走路;站立時孩子腰部向前凸出得特別明顯。這些都有可能是髖關節脫位的表現。一些家長缺乏常識會以為是小孩剛會走路時的正常動作,或是將其當成是X形腿和O形腿等問題,這時就容易延誤治療。 髖關節脫位的最早表現是髖的外展外旋受限制,讓孩子平躺于床上先將其膝蓋彎曲至90度,後將髖部緩慢外展,不能平置於床上等。建議小兒出生後做個簡單的“蛙氏試驗”檢查,即將小兒屈膝屈髖,並向外展開髖關節,如果展開順利為正常,否則就需要進一步檢查。另外還可觀察孩子的臀紋及股紋是否對稱,如果不對稱可到醫院由骨科醫生進一步檢查。在給小兒把屎尿時注意一下,孩子的髖關節處有沒有彈響或異常活動,如有就要到醫院來讓骨科醫生再檢查一下,這樣就能做到早診斷早治療。 髖關節脫位的治療越早越好,2個月以內的嬰兒治療最簡單而且效果好,可完全恢復正常。3個月至1歲以內的小兒通過整複及固定也可達到理想的效果。1-3歲的小兒因脫位時間長,髖關節周圍軟組織有不同程度的攣縮,因此在復位之前要通過牽引,然後再復位也能取得比較理想的效果。3歲以上至8歲的小兒,他們脫位的時間更長,軟組織攣縮得更加嚴重,而且髖臼發育也差,手法復位極為困難,因此大多數都需要做手術,通過手術來使髖關節復位。8歲以上的小兒,治療起來就比較困難,而且效果也會更差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