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中醫疾病濕熱內蘊如何調理
問題 【針灸按摩科】 【歸檔】 16年04月11日

濕熱內蘊如何調理

問題描述 網友性別:女
網友年齡:32歲
詳情描述:
早起精神低蘼,睡眠品質不好,雙腿酸漲無力,喜暖畏寒,大便不爽偏幹,忽冷忽熱,眼乾澀辨物模糊,胸椎酸痛.有去過醫院檢查,檢查說我體質是脾腎陽虛,濕熱內蘊,這種體質應該如何調理?給我開了針灸,是否另外再吃些中藥調理效果會更好呢?
網友回答
2016年04月11日 00:00

脾腎陽虛證,外邪入裡、勞倦內傷,久病虛損均可導致脾腎兩髒陽氣虛衰,久瀉久利、水邪久踞,致脾腎兩髒陽衰,或他髒虛損漸及於脾腎,均可造成兩髒同時虛衰而為脾腎陽虛證,脾腎陽虛提示脾腎兩髒機能減退、運化失職,水濕停滯、陰寒內盛、全身臟腑功能失調,脾腎陽虛是以虛為主夾有實證之證候,主症:下利清穀、腰膝酸軟、肢體浮腫、形寒肢冷,臨床表現:下利清穀或久瀉滑脫或五更泄瀉,少腹冷痛,腰膝酸軟,小便不利、面目肢體浮腫,甚則腹脹如鼓,形寒肢冷,面色蒼白,舌淡胖,苔白滑,脈沉細,
“濕熱”是中醫的專業術語,包括病因學和證候學二方面概念(一言難盡),因此,它的症狀也就是中醫所謂的“濕邪”和“熱邪”相兼引起,臨床既有頭身困重,脘痞嘔惡,納呆便溏,尿濁帶多,黃膩、脈滑等“濕”象,又有身熱煩躁、口渴面赤、便結尿黃、舌紅、苔黃、脈數等“熱”象,兩“象”互見而複雜多樣,而治療也就相應地要用清熱化濕的中藥組方服用,飲食宜“清、淡”,

2016年04月11日 00:00

濕熱體質是以濕熱內蘊為主要特徵的體質狀態,多會造成以下表現:面部和鼻尖總是油光發亮,臉上容易生粉刺,皮膚容易瘙癢;常感到口苦、口臭或嘴裡有異味,大便黏滯不爽,小便有發熱感,尿色發黃;觀察舌相,舌質偏紅苔黃膩;脾氣比較急躁;易患瘡癤、黃疸、火熱等病;對濕環境或氣溫偏高,特別是夏末秋初的濕熱交蒸氣候難以適應, 濕熱體質的人在飲食上的調理方法:
蔬菜:多吃一些芳香的蔬菜如香菜、荊芥、藿香等,但這些菜也偏濕,不能吃得太多,可把這些菜當配菜來吃,以清除濕氣,還有黃豆芽、綠豆芽、冬瓜、木瓜、山藥,這些菜可以作為主菜來吃,有利濕作用,
茶:偏于溫性的艾葉、佩蘭,可以除濕,偏於涼性的竹葉、荷葉可以清熱,每天泡茶喝,幫助清除體內的濕熱,
作料:生薑、大茴香、桂皮等香料,具有祛寒、除濕、發汗等功效,每天做飯時適當放一點有溫中祛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