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硬皮病的治療
問題 【硬皮病】 【歸檔】 16年07月10日

硬皮病的治療

問題描述 硬皮病是遺傳病嗎?我記得好像我爸爸以前也有過,請問現在硬皮病可以治得好嗎?硬皮病應該怎麼治療啊?要怎麼做呢?
網友回答
2016年07月10日 13:03

護理: ①進行性系統性硬皮病進展緩慢,有些有自行緩解傾向,不要輕易停止或放棄治療。 ②注意鍛煉身體,合理的生活規律,避免情緒刺激及變化。 ③目前無特效藥物治療本病,在整個病程中,應積極配合中醫藥療法,對該病的控制很重要。 ④有雷諾現象患者,應注意保溫,避免冷刺激。 ⑤禁止吸煙。 飲食: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最好根據病人的愛好做一些病人喜歡吃的食物。

2016年07月10日 13:02

硬皮病的治療 (一)一般治療: 去除感染病灶,加強營養,注意保暖和避免劇烈精神刺激。 (二)血管活性劑: 主要用於以擴張血管,降低血粘度,改善微循環。 1.丹參注射液 每毫升相當原生藥2g,8~16ml加入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內靜脈滴注,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連續或間歇應用。對皮膚硬化、張口和吞咽困難、色素沉著、關節僵硬和疼痛以及雷諾現象等有一定效果,但有出血傾向或腎功能不良者不宜採用。 2.胍乙啶(guanethidine)開始量12.5mg/d,漸增加於25mg/d,3周後改為37.5mg/d。對雷諾現象有效(有效率約50%)。 3.甲基多巴 125mg,每日3次(或1~2g/d)。能抑制雷諾現象。 (三)結締組織形成抑制劑: 1.青黴胺(D-penicillamine) 能干擾膠原分子間連鎖的複合物,抑制新膠的生物合成。開始服250mg/d,逐漸增至全量1g/d,連服2~3年,對皮膚增厚和營養性改變療效顯著,對微循環和肺功能亦有改善,並能減少器官受累的發生率和提高存活率。在服藥過程中,本藥對腎可有刺激,並能抑制骨髓,可出現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若同時伴服左旋合醯胺(I-glutamine)0.2g,每日3次,其療效較單服青黴胺為佳。 2.秋水仙堿(colchicine) 能阻止原膠原轉化為膠原,抑制膠原的積貯。用量為每日~1.5mg,連服3個月至數年,對皮膚硬化、雷諾現象及食管改變均有一定療效。用藥期間如有腹瀉可減量或給於半乳糖甙酶(β-galactosidase)。 3.積雪甙(asiaticoside) 為中藥積雪草中提取的一種有效成分,實驗證明能抑制成纖維細胞的活性,軟化結締組織。用法為:片劑(每片含積雪甙10mg)每日服3次,每次~4片;針劑(每支2ml含積雪甙20mg)肌肉注射,每週2~3次,每次支。對外國佬化硬皮、消除組織浮腫、緩解關節疼痛、癒合潰瘍等均有相當效果(有效率約80%),一般1個月左右開始見藥。 (四)抗炎劑: 糖皮質激素對系統性硬皮病早期的炎症、水腫、關節等症狀有效。一般常先用潑尼松30mg/d口服,以後漸減於5~10mg/d的維持量。如有蛋白尿、高血壓或氮質血症存在應避免應用。

2016年07月10日 13:01

硬皮病的症狀 硬皮病分局限性和系統性兩型。兩者的主要區別在於局限性硬皮病無雷諾現象、無肢端硬化及不發生內臟損害。 (一)局限性硬皮病 局限型硬皮病常簡稱為硬斑病(morphea),可分為斑塊狀硬斑病、線狀硬斑病。另外一型泛發全身的硬斑病稱泛發性硬斑病,分類上應與局限性硬皮病並列,為敘述方便,常相對于系統性硬皮病將其作為硬斑病的一型。硬斑病一般無自覺症狀,偶有輕度瘙癢、痛感或知覺減退。 1、斑塊狀硬皮病(plaquemorphea)皮損特點為圓、橢圓或不規則形淡紅色水腫性斑片,稍高出皮面,經久不消,逐漸擴大並硬化,數月後紅色變淡,周圍可有紫紅色暈,中央略凹陷而呈象牙色澤,表面乾燥、無汗,毳毛逐漸消失,觸之皮革樣硬度。數年後硬度減輕,局部變薄、萎縮,留有輕度色素沉著。 2、線狀硬皮病(linearmorphea)多見於兒童和青少年,常沿單側肢體呈線狀或帶狀分佈。初發時常為一帶狀紅斑,發展迅速。可累及皮膚、皮下組織、肌肉和筋膜,最終硬化固定于下方的組織而致嚴重畸形,運動受限或引起肢體攣縮及骨發育障礙。在額部和頭皮,皮損通常呈刀劈狀,稱刀砍狀硬斑病。皮膚、皮下組織及骨都逐漸萎縮、凹陷,頭髮脫落,嚴重者同側而部偏側萎縮甚至伴同側舌萎縮等。 3、泛發性硬皮病(generalizedmorphea)與斑塊狀硬斑病相同,但分佈廣泛,常相互融合止發展,少數可轉為系統性硬皮病。 二、系統性硬皮病 系統性硬皮病(systemicscleroderma)又叫進行性系統性硬化症(progressivesystemicsclerosis,PSS),是一種對稱性皮膚僵硬和指(趾)缺血伴關節、肌肉和內臟損害的慢性進行性疾病。可分肢端硬化病(acrosclerosis)及彌漫性硬皮病(diffusescleroderma)2型,前者病變主意在肢端,預後較好,後者全身大部分皮膚均變硬,常侵犯內臟,預後較差。

2016年07月10日 13:01

診斷: 1.硬皮病最常見的首發症狀是雷諾現象,疲勞和骨骼肌痛,這些症狀可持續數月,難以確診,這類病人常被診為“未分化結締組織病”(UCTD),但如這類病人伴有以下特點則對硬皮病的診斷有早期提示作用:雷諾現象出現於年齡較大的病人,雷諾現象較嚴重,甲皺毛細血管檢查異常,硬皮病相關抗核抗體陽性(如抗拓撲異構酶或抗著絲點抗體),通常提示硬皮病診斷的第一個線索是皮膚增厚,常從手指和手的腫脹開始,系統性硬化病的診斷主要依據硬皮,雷諾現象,內臟受累及特異性抗核抗體的出現。 目前採用美國風濕病學會1980年制定的硬皮病分類標準,見表3,該標準的敏感性為91%,特異性為99%,凡具備以下1個主要標準或2個次要標準者可以診斷為系統性硬化病。

2016年07月10日 13:00

硬皮病的病因: 1.遺傳:本病與遺傳的關係尚不肯定。有研究提示與HLA-DR1、-DR2、-DR3、-DR5以及C4A裸等位基因與HLA-DQA2相關。 (1)血管異常:是硬皮病的原發病變,發病初期常先有雷諾現象,在患者未曾受累的肌肉中毛細血管約喪失80%,指端毛細血管數量減少,擴張彎曲、血流量減少。血管通透性改變,血小板聚集,釋放血小板因數,促使血管周圍間質中成纖維細胞分泌大量膠原。 (2)免疫異常:患者T輔助細胞功能增強,導致自身抗體產生,如抗核抗體、抗Scl-70抗體又稱抗局部異構酶I(topisomerase1)抗體、抗著絲粒抗體、抗核仁抗體等,這些抗體可直接或間接損傷內皮細胞,並促使成纖維細胞代謝紊亂,同時啟動淋巴細胞、單核細胞或巨噬細胞釋放介質誘導成纖維細胞的增殖。 (3)膠原異常:患者膠原、蛋白多糖和纖維連接蛋白的合成、沉積和分解均增加,而纖維連接蛋白又可刺激成纖維細胞增殖,現已證明患者的成纖維細胞合成膠原的能力明顯增強,致使皮膚、臟器變硬。 2.環境:煤礦和金礦工人患病率較高,提示矽塵可能是危險因素。長期接觸聚氯乙烯、有機溶劑、環氧樹脂、L色氨酸、博來黴素、噴他佐辛(pentazocine,鎮痛新)等可誘發硬皮與內臟纖維化。 組織病理: 表皮萎縮,真皮層病變早期膠原纖維腫脹,膠原束間及血管周圍有淋巴細胞為主的炎性細胞浸潤;中期血管及膠原纖維周圍酸性粘多糖增加;晚期膠原纖維增多緻密變厚變性,血管減少,管壁增厚.皮膚附屬器萎縮。內臟主要表現為間質及血管壁的膠原增生及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