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豐隆穴:除濕祛痰 減肥消脂大穴

豐隆穴首載於《靈樞‧經脈》篇,具有調和胃氣、祛濕化痰、通經活絡、補益氣血、醒腦安神等功效,尤被古今醫學家所公認為治痰之要穴。元‧王國瑞《玉龍歌》雲:痰多宜向豐隆尋,明‧樓英《醫學綱目》指出:風痰頭痛,豐隆五分,灸亦得。

豐隆穴首載於《靈樞‧經脈》,具有調和胃氣、祛濕化痰、通經活絡、補益氣血、醒腦安神

諸痰為病,頭風喘嗽,一切痰飲,取豐隆、中脘,《備急於金方》雲:豐隆主狂妄行,登高而歌,棄衣而走等等,均指出豐隆穴為治痰之要穴,又是治療因痰所致的癲狂、咳嗽、哮喘、頭痛等病症的有效穴。

【圖解豐隆穴位的位置】

從腿的外側找到膝眼和外踝這兩個點,連成一條線,然後取這條線的中點,接下來找到腿上的脛骨,脛骨前緣外側1.5寸,大約是兩指的寬度,和剛才那個中點平齊,這個地方就是豐隆穴,每天按壓1到3分鐘。

穴位一般比周圍要敏感,按摩豐隆穴時會有輕微疼痛感。

穴位一般比周圍要敏感,按摩豐隆穴時會有輕微疼痛感。

【按摩豐隆穴位的作用與好處】

豐隆穴是足陽明胃經之絡穴,有疏通脾、胃表裡二經的氣血阻滯,促進水液代謝的作用,降痰濁、化瘀血,泄熱通腑,故可治療由於痰濁瘀阻經絡而致的高脂血症。臨床觀察,隨著血脂日趨正常,形體肥胖、善忘語遲、思維遲鈍、癡呆嗜睡、頭脹眩暈等症狀也隨之好轉或消除。

豐隆穴是足陽明胃經之絡穴,有疏通脾、胃表裡二經的氣血阻滯,促進水液代謝

穴道主治

頭痛、眩暈。

咳嗽痰多等痰飲病證。

癲狂。

下肢痿痹。

搓揉豐隆穴,消除胃脹症

採用揉、搓豐隆穴可以就消除了胃脹感,而且對早餐還有了較強的食欲。

長時間以來感覺胃脹,長嗝,食欲不佳,一般情況下不吃早餐,特別是飯後總感覺胃部不適。

採用揉、搓豐隆穴可以就消除了胃脹感,而且對早餐還有了較強的食欲。

方法:用大拇指採用點按式按豐隆穴三分鐘,然後沿順時針揉豐隆穴十分鐘,後用大拇指沿豐隆穴向下單方向搓(即只能是由豐隆穴向上,而不能是由豐隆穴向下然後由下到上這樣的來回搓)十分鐘即可。

原因:胃脹,打嗝,食欲不佳實為胃部功能失調、消化力低下所致。而豐隆穴具有很好的治療慢性胃腸病、調理胃髒的功能。

痰濕與豐隆穴

中醫講的痰濕,是體內代謝廢物堆積。常吃辣的甜的,“肥甘厚膩”,會困住脾胃,濕排不出去。《丹溪心法》:脾胃受濕,沉困無力,怠惰嗜臥。身重象沒擰乾的濕衣服,沒精神。

痰濕體質的特徵,偏肥胖,食量大,容易疲倦。面色發白

痰濕體質的特徵,偏肥胖,食量大,容易疲倦。面色發白,舌苔白膩,不愛喝水,大便不成形。

成因,首先是脾胃虛弱,背後有腎肝的連帶關係,還有飲食習慣。

養生方法,住處不宜陰冷潮濕,陰雨天避開濕邪;多運動,曬太陽;少食肥甘厚味和飲料酒類,每餐不宜過飽。

食療可以健脾祛濕:芡實蓮子苡仁湯。

穴位按摩:按摩豐隆穴可以祛濕化痰,豐隆,象聲,轟隆打雷。按摩能把脾胃上的濁濕像打雷下雨一樣排出去。

將左(右)下肢平放在對側膝關節上,用右(左)手中指指尖放在豐隆穴上,拇指附在對側

減肥與豐隆穴

將左(右)下肢平放在對側膝關節上,用右(左)手中指指尖放在豐隆穴上,拇指附在對側,用力掐0.5分鐘-1分鐘。

功效:消食導滯,消脂。

每天早晚堅持做1遍,要持之以恆。同時配合做收腹~肛運動20-30次。適當參加體育鍛煉,飲食應有節制,少食肥膩油炸食品。

痰是水液代謝障礙所產生的病理產物,又是致病的因素之一。痰的產生主要與肺、脾、腎三髒關係密切,而首先責之於脾,故有脾為生痰之源、脾無留濕不生痰之說。因為豐隆穴是足陽明胃經之絡穴,別走于足太陰脾經,故可治脾胃二經疾患。

因為豐隆穴是足陽明胃經之絡穴,別走于足太陰脾經,故可治脾胃二經疾患。

針刺豐隆穴可通調脾胃氣機,使氣行津布,中土得運,濕痰自化。而百病皆由痰作祟,所以凡與痰有關的病症都可取豐隆穴治療。

李時珍氏指出:凡與痰有關的病症,如痰濕犯胃之噁心嘔吐;痰濁阻肺之咳嗽、哮喘;留滯中焦之脹滿納呆;溢於肌膚之腫;流注經絡之肢體麻木、半身不遂;流注皮下經絡之皮下腫塊,如頸淋巴結核;蔽于清陽之頭痛、眩暈;痰火上擾清竅之頭痛;痰邪擾心之心悸、神昏、癲狂;

凡與痰有關的病症,如痰濕犯胃之噁心嘔吐;痰濁阻肺之咳嗽、哮喘

痰阻舌絡之舌喑;痰火阻肺之喉喑;痰阻胸絡之胸痹;痰氣搏結之梅核氣以及與痰有關的瘧疾等都屬本穴的治療範圍。

此外,何友信氏指出,取刺豐隆穴可治療足陽明經線上的疼痛性疾病,肌肉關節運動障礙或非疼痛性疾病。如頭痛和眼球脹痛、下頜關節風濕痛、胸部肌肉風濕痛、頸部肌肉和足背部風濕痛、小腿肌肉風濕痛等,僅用豐隆一穴施治,能即時消除或減輕足陽明經線上的疼痛,功能運動也伴隨著疼痛的消失而改善,這是由於豐隆穴位於膝以下的重要位置.。

豐隆一穴施治,能即時消除或減輕足陽明經線上的疼痛,功能運動

根據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治療原則,又足陽明經為多氣多血之經,故取刺本穴可有疏通本經氣血阻滯的作用,所以能治療其循經線上的病症。

高脂血症多為過食高膽固醇、高醣食物或機體本身內在脂代謝失調所致。中國醫學認為,本病屬於濕痰、肥胖等範疇,多因脾失健運、聚濕生痰、痰濁瘀滯脈絡所致。故高脂血症與痰濁關係密切。

按痰為主治療。並立化痰祛脂、升清降濁為其治療大法。

朱曾柏氏認為,在中醫古典醫籍中,很早就有了記載,血中脂類物質過高,無疑可以視為痰濁;或稱之為脂混血中,所以按痰為主治療。並立化痰祛脂、升清降濁為其治療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