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黃帝內經》裡的心理學

文章導讀

《黃帝內經》在中醫藥歷史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我國後來傳統中醫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指導作用,是中國傳統醫學經典著作之一。心理學一詞源於西方,但是在《黃帝內經》這邊巨作中也提到了健康長壽心理學方面的相關知識。

一、形神既俱——養心要理

《內經》健康心理學思想的理論基礎可歸結為形神相即四個字。意指人的形體(身)與精神(心)是結合在一起的,形與神俱,形神兼養,養神為主。形神既俱論貫穿在《內經》樸素唯物論心理學思想發展的始終。一方面,《內經》認為,精神活動是由機體派生的,即形生神。如《靈樞·本神》所說:“故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隨神往來者謂之魂,並精而出入者謂之魄,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慮而處物謂之智。”即明確地告訴我們,人的精、神、魂、魄、心、意、志等精神活動產生的由來。另一方面,《內經》認為神對形又起主宰作用。如《靈樞·邪客》所說:“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素問·靈蘭秘典論》則指出:“故主明則下安……主不明則十二官危。”同時,在《素問·上古天真論》中告訴我們:只有形體不敝,精神不散,才能健康長壽,“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素問·上古天真論》還竭力主張“食飲有節,起居有時,不妄勞作”,並且,《內經》也非常重視心理健康,提出了“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素問·上古天真論》)。《內經》已初步認識到存在和意識、生理和心理是矛盾的統一體,自發地揭示了心理與生理的辯證統一關係,心與身相互作用的雙向效應(即心理因素能導病、致病與防病、治病)。指出形神只能相即,不能相離。正如《靈樞·天年》所說:“百歲,五髒亂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

從《內經》的這些論斷我們可以看到,《內經》首先強調人的精神活動是由機體派生的,但精神又反作用於機體,即擁有精神健康——心理健康則身體健康,反之則可引起身體的各種疾病。此外,《素問·金匱真言論》還認為“精”、“氣”是構成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精氣充則形旺神全;精氣不足,則形體萎靡,精神浮躁,只有精、氣、形、神之間相互資生,彼此充盈,人才能健康長壽。可見,形神只能既俱相即,不能相離。

正因為心身必須結合,形神不可分離,所以,我們既要注意身體健康,更要注意心理健康,即既要保養形體,以促進心理健康,更要保養精神,以促進身體健康。《內經》中形神結合,形神兼養,養神為主的觀點,至今仍不失為健康心理學,乃至於醫學心理學所應遵循的理論原則,為後世醫學思想家所恪守。

二、清靜養神——康生要點

《內經》認為要保持身體健康,必須先保持心理健康,而要做到這點,就必須精於攝生之道,遵循一定的養生法則,才能千災消,百病痊,以求健康長壽,享樂天年。可以認為《內經》強調要做保持人體生命健康的一個要點就是“清靜養神”,如《素問·痹論》說:“靜則神藏,躁則消亡”;《素問·至真要大論》指出:“清靜則生化治,動則苛疾起”;而《素問·生氣通天論》進一步指出:“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勿之能害。”可見,要保持身體健康,必先保持心理健康,而要保持心理健康,最好的辦法就是“清靜”養神,使外誘不入,內心安定,從而使有機體的生理功能正常抗病力增強,不易罹疾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