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每天5分鐘,輕松延長壽命

周一發行的《美國心臟病學會雜志》中一項新研究表明,每天跑5分鐘,一周跑150分鐘,能夠促進健康,延長壽命。每天劇烈運動五分鐘,能夠顯著減少45%心血管疾病和30%其他導致人們英年早逝疾病的發病率。這些項新的研究,參考了一系列有關微不足道的行為能夠改變生活等最新科學發現。

最近《紐約時報》上一篇文章報道了詹姆斯·列文博士所主導研究的進展——該研究稱,每小時繞著辦公室走上兩三分鐘,其避免健康惡化的效果遠比下班后去運動一個小時好得多。起床一小時內喝兩次水也很有益處,因為水是生命之源。

“管住嘴、邁開腿”是健康生活的兩大要訣。這項新研究表明,健康生活與減肥戰斗的輸贏,關鍵在于防微杜漸。根據《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上一項研究,每天吃一把堅果的人,身材比不吃的人更精干,死亡率也下降了11%。新的減肥實驗顯示,每天少吃100卡路里的熱量(晚餐少吃一片面包),三年內就會瘦10磅,其中有5磅是第一年瘦的(相當于每天多吃一塊餅干,三年下來就會胖10磅……)。

我發現,行為上的微小改變,可能對個人和專業的發展前景產生巨大影響。于是我把這些感悟寫進了我的書《小動作,大改變》里。在自我完善的任何一個領域——不僅僅是健身和飲食——習慣上的微小變化可能導致驚人的效果。然而,即使是最小的變化,也需要意志與努力——每天跑五分鐘,說到容易做到難。至少,你需要合適的跑鞋,決定在哪里跑,還有(最困難的是)什么時候跑。改變習慣,其實是改變你已經接受和持續的行為。如果你能每周只跑一個五分鐘,每周的每一天都這么做,你成功的幾率就非常大了。一旦你養成了每周一跑的習慣,你就形成了一個行為模式,可以讓這種行為更容易地擴展到每周的其他日子。另一方面,如果你收起了跑鞋,把這每天用來跑步的五分鐘去雄心勃勃地工作了,你很有可能會失敗。

任何正常行為的偏差,都會導致精神緊張甚至情緒不適。我們的日常行為是一架不自覺的自駕導航儀,在不知不覺中默默而有效地管理我們的日常活動。提高自身素質,就好比搖晃這臺很不容易改變的儀器。但是,如果我們執著地專注于每天改變一點,我們就可以讓我們自己終生受益。

我保持健康的目標,始于每周一都走路上班。前幾個星期,我覺得走過地鐵站的時候異常困難,總是有一個可以不走的理由——天氣,即將到來的工作,或者只是覺得周二再走吧(這是我們經常用來擺脫壓力的方法——拖延)。但我規定自己只能在周一走,管不住自己是不行的,我要清除身體和精神上的所有障礙。通過在每個周一走路上班,我覺得我周幾都能走路上班了。多年來,我每天都走著去上班(要花費35分鐘),它不再是一個決定,而是一種樂趣。

我們年復一年做出雄心勃勃的決定,然后失敗了。“保持身材苗條”“保持健康”“保證工作效率”是目標,而不是決定。我們喊著這些不切實際的口號,因為我們認為徹底改變才能達到自己想要的樣子。但是,改變的關鍵不是“變得不同”,而是“你要去做”。“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越來越多的研究已經表明,這樣的改變可以有多么強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