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出差旅遊,怎樣改善“環境時差失眠”?

現代生活中常常因為時差引起的失眠,怪只怪人類的內在調律器─生物鐘,仍然以約二十四小時的節奏運轉,因此當我們急速變換時空,比方坐飛機向東飛往美國時,需要二至五天的時間來調整體內環境與外在環境的同步性,在尚未調適之前,難免會有幾天“萬人皆睡我獨醒”的情形。人們出外旅遊日增的今天,相信不少人有此體驗。

即使不出國,大也都有在外過夜的機會,有些人屬於“認床睡覺”型的,此時便較容易失眠,甚至會一夜熬到天亮。大抵來說一般人在熟悉的臥室較能入睡,而所謂“最佳的睡眠環境”則因人而異,例如臥房的明暗、床墊之軟硬、室溫、以及獨眠或共枕皆各有所好,喜歡就好。有些自覺較會認床的人,通常對新的睡眠環境有著預期失眠的心理,這種預期心理往往比變換環境本身更易引起失眠。

當然,惡劣的物理環境必定影響到生理狀況而導致失眠。舉例來說,太過悶熱的室溫,太過吵雜的地區 (如身處鬧市),或初登高山遇到氣壓變化等不舒適的環境中,要想安睡實非易事。這時就有必要改善外在環境,如以裝設空調設備、加上耳塞等方式來改善。常常,某些平常物理環境的刺激帶有重大的個人意義時,也較會引起失眠。例如晚上,母親在照顧孩子時,對窗外的雷雨交加可絲毫不加以理會,但身旁小寶貝的稍一動靜就可使熟睡中的她驚醒。

明白了這些道理,對慢性失眠的患者,我們可以從認知與行為的觀點來瞭解環境因素所扮演的角色。這些患者在過去失眠所處環境中的各種刺激與訊息如臥室的亮度,鐘錶聲,甚至某條被單或枕頭等,都有可能造成條件制約反應,也即這些刺激曾經伴隨過夜夜的輾轉反側,而變成了一個符號,這時就有賴於行為治療分析的這些情境因素,設法加以操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