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疾病

8種食物 肝病患者一定要少吃

對於肝病患者來說,營養豐富的食物能夠幫助肝細胞修復,但有些食物則不易多吃,要掌握其量,吃多了反而會影響肝病的康復。

肝病患者有些食物不易多吃,吃多了反而會影響肝病的康復

1、巧克力、糖及各種甜食,一日之內不易多吃,吃得過多會使胃腸道的酶分泌發生障礙,影響食欲;

巧克力、糖及各種甜食,促進脂肪肝的發生

糖容易發酵,能加重胃腸脹氣,並易轉化為脂肪,加速肝臟對脂肪的貯存,促進脂肪肝的發生。

最好少吃油膩,不宜消化的食物。肝病患者飲食總的原則是:綜合營養,合理搭配,防止偏食。肝病患者每日要攝取足量的維生素、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質。一日三餐要合理搭配,葷素相間,盡可能少食辛辣等刺激性較強的食物。

2、不宜吃小麥、土豆類食物。

以往認為,晚期肝病病人出現嗜睡、記憶力喪失、木僵化及昏迷不醒等症狀,是因肝功能障礙引起的。

但近年據美國科學家研究發現,晚期肝病病人發生的神志不清,與病人血液中積聚的一種叫“天然苯二氮樣化合物”有關。

肝病患者不宜吃小麥、土豆類食物

研究人員說,小麥和土豆類食物含有少量的天然二氮類物質,但由於量少,對健康(健康食品)人不能起到鎮靜作用。

小麥、土豆類食物可能引起肝病患者嗜睡、木僵及昏迷

慢性肝病患者如常食用這類食物,由於肝功能障礙,機體不能把食物中含有的天然鎮靜劑及時分解清除,造成食物性的二氮類化合物在體內積聚。當這類物質達到一定量時,即可引起病人嗜睡、木僵及昏迷。因此,科研人員指出,慢性肝病病人,除了禁忌使用合成的二氮類藥物(如安定)之外,也不宜食含有這類天然鎮靜劑物質的小麥和土豆類食物。

3、不要酗酒

不要空腹喝酒,空腹喝酒更容易吸收乙醛。義大利學者研究認為,最低每天攝入酒精30克就有肝損害危險,並且發生肝損害的危險性隨每日酒精攝入量的增加而增加。

不要空腹喝酒,空腹喝酒更容易吸收乙醛

空腹飲酒、飲用不同種類的酒(就是“摻著喝”)可增加酒精肝的危險性。

乙醇和乙酸代謝生成的乙醛,對肝細胞具有直接毒性

乙醇和乙酸代謝生成的乙醛,對肝細胞具有直接毒性,可導致肝細胞壞死或變性,同時也影響肝臟對蛋白質、糖原、脂質、膽紅質、激素、藥物等代謝的功能。

4、乙肝患者不能吃未熟透的水果

因未熟透的水果中可含有較多酸類及發酵的糖類,食用後不僅對牙齒有腐蝕性,而且對消化道有刺激作用。

乙肝患者不能吃未熟透的水果

較易引起一系列胃腸道不適症狀,這對乙肝病情的穩定、治療及恢復都是較為不益的,所以乙肝患者不能吃未成熟的水果。

4、少食用葵花籽

葵花籽中含有不飽和脂肪酸,多吃會、消耗體內大量的膽鹼,可使脂肪較易積聚肝臟,影響肝細胞的功能。

患有肝炎最好還是少吃一點葵花籽

患有肝炎最好還是少吃一點葵花籽,因為葵花籽裡面的物質對於肝炎患者不好,食用過多會對於肝臟造成負擔,最好還是不要吃了。

5、不要吃松花蛋

松花蛋含有一定量的鉛,鉛在人體內能取代鈣質、經常食用松花蛋會使鈣(鈣食品)質缺乏和骨質疏鬆,還會引起鉛中毒。

不論是肝炎患者還是健康人都不宜大量及長期食用松花蛋

不論是肝炎患者還是健康人都不宜大量及長期食用松花蛋,大量及長期食用松花蛋,導致人體內鉛的含量增加,不僅會使鈣質缺乏和骨質琉松,還會引起鉛中毒。

6、少吃味精

味精是調味佳品,肝病患者一次用量較多或經常超量服用,可出現短暫頭痛、心慌甚至噁心等症狀。

肝病患者一次吃太多味精,可出現短暫頭痛、心慌甚至噁心等症狀

當味精攝入過多時,這種抑制性神經遞質就會使人體中各種神經功能處於抑制狀態,從而出現眩暈、頭痛、嗜睡、肌肉痙攣等一系列症狀;有人還會出現焦躁、心慌意亂;部分體質較敏感的人甚至會覺得骨頭酸痛、肌肉無力。

7、速食麵、香腸和罐頭食品不宜多吃

速食麵、香腸和罐頭食品常含有對人體不利的食品色素與防腐劑等,經常食用會增加肝臟代謝和解毒功能的負擔。

速食麵、香腸和罐頭食品常經常食用會增加肝臟代謝和解毒功能的負擔

首先速食麵一般都是油炸食品,這些我已經說過了,油炸食品往往含有對肝臟有害的毒素,所以脂肪肝患者是要避免的。

其次,大多數碗裝速食麵的碗的成分含有聚苯乙烯,然而聚苯乙烯本身不耐熱,遇上熱水後常與湯汁混在一起下肚而凝結在胃壁上造成無法正常消化食物,給胃帶來傷害的同時,又會給肝臟帶來毒素。

8、少吃醃制食物

各種醃制食品鹽分太高,肝病患者吃多了易影響水、鈉代謝,對失代償期的肝硬化患者則應禁忌。

肝病患者肝部功能已經受損,常吃醃制食品,亞硝酸鹽和亞硝胺對人體有害

由於醃制食品製作時間短,所含的亞硝酸鹽較多,而且製作醃制食品的材料一般是色澤鮮嫩的蔬菜,用這種蔬菜製作醃制食品和醃菜時,硝酸鹽在一些細菌的作用下可還原成亞硝酸鹽,雖然好吃,但是肝病患者肝部功能已經受損,常吃醃制食品,會讓亞硝酸鹽和亞硝胺對人體有害,特別是亞硝胺有致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