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熱議

食蒜抗菌 “清道夫”

 

生活中,新鮮大蒜的營養成分每百克中含水分70克,蛋白質4.4克,碳水化合物23克,脂肪0.2克,粗纖維0.7克,鈣5毫克,磷44毫克,鐵0.4毫克,維生素B10.24毫克,維生素B20.3毫克,維生素C3毫克。
古今中醫專家,對大蒜用於防治流行疫病極為推崇。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稱,大蒜有“化腐朽為神奇”的作用,能消癰腫,防治多種烈性傳染病,療效顯著,還稱“大蒜攜之旅途,則炎風瘴雨不能加,食遏辣毒不能害”。諸葛亮與孟獲交戰時,孟獲將諸葛亮的軍馬誘到險峻山嶺,常有毒蛇出沒,更有瘴氣彌漫,蜀軍都染上了瘟疫。後因蜀軍食蒜,才得平安。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交戰雙方傷患與日俱增,加之氣候炎熱,傷口開始感染、化膿,戰鬥力大降。但經過大蒜汁處理過的傷口,感染很快得到控制,大蒜因此被前線官兵稱為“救命素”。
大量醫學文獻表明,大蒜具有廣譜的抗病毒活性,對多種病毒有較強的殺滅和抑制作用。如對脊髓灰質炎病毒有90%殺滅和抑制的作用,對一號皰疹病毒、二號皰疹病毒、人類鼻病毒、三號副流行病毒則有100%殺滅作用,並能抑制與呼吸道感染有關的病毒和柯薩病毒等。尤其對愛滋病的人類免疫缺陷病毒1型,大蒜中的某些成分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功效。


大蒜中有約2%的揮發油,其中大蒜素為一種強有力的植物殺菌素。以色列專家從分子水準提示了大蒜抗菌新原理。他們從大蒜中提純的大蒜素,實驗證明可殺死多種細菌、真菌和病毒。將蒜瓣放在口中咀嚼5分鐘,能殺死口腔中潛藏的各種細菌。吃蒜能防治痢疾、腸炎、霍亂、傷寒、百日咳、流腦、流感、肺結核等病。
大蒜還是血管“清道夫”。醫學研究人員指出,人類的很多疾病都是因為血液中脂肪過多引起的。許多日常食物,像雞蛋、香腸、乳酪、鹹肉等,人們吃了之後就會使血液中的脂肪成倍上升,但如果同時吃蒜,脂肪上升的趨勢就會受到遏制。大蒜除了有助於降低血脂外,還具有預防和降低動脈脂肪斑塊聚積的作用。
大蒜所具有的這些潛在功效,為預防和改善粥狀動脈硬化、防治心臟病開闢了一條嶄新的天然護理途徑。同時,大蒜對降低高血壓也有一定作用。高血壓患者每天早晨吃幾瓣醋泡的大蒜,並喝兩勺醋汁,堅持半個月就可以降低血壓。國內也有報導,長期吃大蒜的冠心病人,當其逐漸停藥後,血壓、血糖、血脂均穩定在正常範圍。
大蒜的副作用從古希臘時期就開始被人知曉,空腹食用會引起胃痛,而且如果攝取量過多就會破壞紅細胞導致貧血。同時因為大蒜具有很強的抗菌作用,所以會遏制腸道內合成維生素的細菌,容易引起舌炎、口腔炎、皮炎等疾病。凡肺胃有熱、目疾、狐臭患者,不宜食用大蒜。用大蒜煮糯米粥,可作為癌症患者的輔助食療。大蒜食後口氣難聞,可在食後嚼上一點茶葉或用濃茶漱口,或者喝些牛奶、吃點水果、吃幾瓣柚子等均可。
陸岩岩 插圖 馮晨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