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三分補陽七分養陰

春天,大自然是屬於陽的,養生應順時而養,保健身體的陽氣,堅持充分發展。”春夏養陽”,其中的中醫養生的標準時間系統。在這一點上,其中的成本和阻礙楊陽順利的條件是可以預防的。尤其是經常疲倦乏力,面色蒼白,冰冷的手和腳的陽虛體質,夏天是一個好時機,溫陽。但筆者認為,不應局限于“陽”,人體的陰陽複陽,陰陽平衡是健康之本,陽人有“三陽,七陰”。

一般來說,春夏養陽是對的,但不能單純一味養陽,而是要從陰中求陽;秋冬養陰也是對的,也不能單純一味養陰,必須要從陽中求陰。這是因為臨床上單純的“陽虛”或“陰虛”是很少,可以說是微乎其微的,多見的是“陰陽兩虛偏于陰虛或偏于陽虛”。

臨床上,對於老慢支等患者,遇到患者秋末冬初病情復發或加重,遵“秋冬養陰”之旨,投養陰潤肺化痰止咳藥,往往療效差,有的反增胸悶痰多氣喘等症。究其因,此類患者多是陰陽兩虛而偏于陽虛,尤其是脾腎陽虛為主,改循“夫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改用苓桂術甘湯或真武湯而獲效。但是到了春夏之時,若再堅持溫藥和之,看來似乎符合“春夏養陽”之旨,但病人往往出現咽幹口燥,咳嗽加劇,心煩少氣等。即使不出現症狀,也要給以“麥味地黃湯”或“八味腎氣丸”之類的藥物以治其本。如是能夠獲得預期的治療效果,至冬不發病或發病較輕。

對於陽虛的人來說,補陽很簡單,但養陰卻不容易。純粹溫陽,很快就會出現陽亢傷陰,進而發生上火等不適症狀,只有先把陰“養”起來了,才不會出現陽亢。其實,氣虛的人同樣也需先養陰,因為氣屬陽,血屬陰,只是症狀相對較輕。陽虛的人主要表現為倦怠乏力、臉色蒼白、手腳冰冷、舌質淡、苔白、喜熱食、消化不好、大便稀溏;如果沒有感覺冷,只有倦怠乏力、四肢無力,那就是氣虛。

陽虛氣虛的人,需三分養陽七分補陰。如果有陽虛的症狀,如怕冷、腰酸腰冷、頭昏耳鳴等,可以服用金匱腎氣丸來幫助滋陰補陽,且不上火。此外,平時還可以多用百合、沙參等滋陰潤肺的中藥材來泡水、熬粥、煲湯食用,在溫陽的同時又能保證不上火。

本文的想法,我們的符號來做這項工作本身的方案出現在交代之際,春季和夏季尤為重要,因為氣候不是很穩定,而不是晝夜節律被打亂了簡單的雲和雨的天氣一樣善變,對自己的生理調節沒有好處,這個時候要做的一個好的養生只要格外注意身體的保養,在萌發條件危險的疾病消除,是最有效的補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