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預防

如何預防中風?

 導讀:現在很多人群都有可能發生中風的可能,而中風也越來越年輕化。那麼怎麼樣才能預防中風?預防中風,就是把中風的危險因素降到最低預防中風,就要把中風的危險因素盡可能降到最低。控制高血壓是預防中風的重點。高血壓病人要遵醫囑按時服用降壓藥物,有條件者最好每日測1次血壓,特別是在調整降壓藥物階段,以保持血壓穩定。要保持情緒平穩,少做或不做易引起情緒激動的事,如打牌、搓麻將、看體育比賽轉播等;飲食須清淡有節制,戒煙酒,保持大便通暢;適量活動,如散步、打太極拳等。 

說起中風,我想起了一個人,誰呢?曹操曹孟德,小時候的曹操已經非常叛逆了,《三國志》上說他“少機警,有權術,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為此,他叔叔很著急,在曹操父親曹嵩那兒告了幾狀,曹操因此而懷恨在心。有次見叔父朝自己走來,便靈機一動躺倒在地,裝作口歪眼斜、不省人事的樣子。他叔叔以為是中風了,趕緊去告訴曹嵩。曹嵩趕到後卻發現曹操沒事,就問他:“‘汝中風已瘥乎?’你不是中風了嗎,怎麼好了?”曹操回答說:“‘自來無此病,但失愛于叔父,故見罔耳’我根本就沒有中風,只因為叔叔不喜歡我,所以常常誣衊我”。曹操正是利用中風一病成功地挑撥了曹嵩兄弟,可對於曹操而言,我相信他本人對中風的認識仍然是非常有限的,為什麼呢?因為曹操正是死於中風。

生活中很多悲劇的發生,和曹操一樣,都是對中風缺乏瞭解所導致的。可中風這種病,不犯則已,一犯則兇險無比,有種說法是,在每三個中風病例中,就有一個是致命的,一個會成為永久性損傷或殘廢,只有一個病例在恢復後,沒有不良影響,由此可見中風的兇險了。

那麼,什麼是中風呢,“中風”兩個字是中醫對腦血栓、腦溢血等幾種外表症狀類似的腦血管病的總稱,從病名上看,自然跟風有關。

風有什麼特點呢,《黃帝內經》說:“善行而數變”。“善行”就是說病無定處,到處跑。中風有一特點,就是飄浮不定,時而左臉,時而右臉,時而突然轉移到脖子上,如同幽靈鬼魅一般。“數變”指的則是發病急驟,變化迅速。中風往往是突然發作,瞬間口歪眼斜,半臉麻木,或是半身不遂,昏僕跌倒,讓人措手不及。在古代或一些落後地區,還以為是惹了什麼邪魔呢。其實,這邪魔就是“風”。

不過,中醫“中風“裡的“風”與我們理解的風是不太一樣,中醫把中風的原因分成了內風和外風兩種,外風多由自然界“風襲”引起,內風多由“肝風內動”而得病。

外風是指外來的邪氣,有些老年人之所以中風,往往因為中午睡覺的時候,覺得挺熱,開風扇睡覺,結果一覺醒來,面癱了,這就是外風。

《黃帝內經》說:“虛邪賊風,避之有時。”要防風,首先當避虛邪賊風。“虛”的反義詞是“實”,“邪”反義詞是“正”,“賊”指的是偷偷摸摸的行為,這種在人不注意的情況下侵害人體的風叫“賊風”。

比如說,開著窗戶窗戶睡覺的人,起來之後渾身不對勁,就是受了這種風的侵害。另外,在洗澡,洗頭、運動、或者吃鍋後,毛孔是敞開的,這時候也容易受到虛邪賊風的侵害。

除了避免虛邪賊風,我們還應重點保護一些容易受邪風侵害的部位。頭部、背部、都容易受到邪風的侵害,特別是腦後,一定要注意防範!中醫五聖之一孫思邈在《孫真人衛生歌》裡說:“坐臥防風來腦後,腦內入風人不壽。”因為腦後是頭和脖子的交接處,最為薄弱,所以邪風最容易從這裡進入人內,所以冬天寧可不戴帽子,也要圍圍脖,就是保護好這個虛弱的地方。另外,腦後的風池,風府和翳風穴三個與風有關的穴位,也是預防風從後腦進入人體的有效穴位,可經常按摩。按摩時,可將雙手交叉放在頸後,兩手對著用力擠壓頸部肌肉2~3分鐘即可。

不過,大量的統計學資料表明,多數的中風患者發病時並未受到風的襲擊。這時候的中風的引發原因,就是我們所說的內風了。從統計資料不難看出,外風只是外因,內風才是中風的決定因素。

內風指的是什麼呢?

《臨證指南醫案》指出:“內風,乃身中陽氣之變動”。陽氣相當於能量,人體能量的流動也會形成風。比如我們經常所說的怒髮衝冠,就是指生氣以後形成的能量,把頭髮絲都拱起來了,這種風是中風最常見的誘發因素。抗金英雄岳飛的部將牛皋將軍,活捉金兀術大笑身亡,可能就是因為中風的原因。

一般來說,“內風”多由“肝”引起。《黃帝內經》早就有了“風氣通於肝”的記載,名醫張錫純在分析中風的病因時,明確提出了“肝風內動”一詞。肝風內動就是說肝風不因外感風邪而動,而是因肝陽太過而動。

而肝又主筋,肝的陽氣太過,必會導致筋上陰氣不足。比如一根橡皮筋,如果給橡皮筋加熱,橡皮筋會變得鬆弛。身體中的筋,就像一根橡皮筋一樣,如果陰陽平衡,則張弛有度,韌性較好。如果陽氣太過,則會出現鬆弛現象。這時候如果再受到什麼刺激的話,陽氣可能會突然增加,筋體開始大幅鬆弛,一旦筋體大幅鬆弛,人必然無法控制自己的活動而導致癱瘓,就如同松了線的木偶一樣。這便是中風了。

因此,中醫認為,養肝是預防“中風”最為關鍵的一環。

要養肝,首先應注意保持情緒要平穩,中醫提到“怒則傷肝”,情緒起伏過大,很容易影響到肝臟。愛發火的人,可常按摩太沖穴。這個穴位是著名的消氣穴,能清除瘀氣、濁氣。每次生氣或心裡不痛快時,用拇指肚按住太沖穴下壓,緩緩加力,按住1分鐘,再緩緩收力,放開。如此反復按壓太沖穴,每只腳按壓3~5次。便立馬神清氣爽、心情愉悅。

其次是,睡眠要足夠。

肝主藏血,《黃帝內經》裡說:“人臥則血歸於肝。”有了足夠的睡眠,肝臟才可以得到完全的修復。以中醫觀點而言,晚上11點至淩晨3點,血液流經肝、膽,此時應讓身體得到完全的休息,否則肝的修復功能受到影響,有很中風往往發生在連續加班幾天之後,這就是明顯的休息不夠了。

此外,飲食要清淡。辛辣、刺激的食物,如油炸、咖啡、茶等,易引起肝陽上亢,比如愛喝酒的人,酒會把這種辛熱毒辣之氣帶到身體內,從而誘發中風。因此,這類食物儘量避免過量食用。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中風雖然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但數秋冬季節的發病率最高,這與氣血液的運行特點是有很大關係的,《素問·調經論》在形容血液時說:“喜溫而惡寒”,《醫扁·血》說:“氣寒而行遲,則血澀滯”這兩句話說明人體的氣血只有在溫暖狀態下才能正常流通,遇到寒冷就會淤滯不暢。因此,容易患中風的人群,如高血壓、糖尿病和體質較弱的患者和患有其他慢性病的患者,都應注意防寒保暖。重點應放在頭、頸、足、背部的保暖上,一旦覺得冷就應該添加衣物,另外,可多吃一些如羊肉、豬肉、豬肚、牛肉、雞肉等補氣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