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養生

冬季進補過度易上火 如何高效去冬火

雖然冬季是進補的最佳時節,但是由於冬季天氣乾燥,所以進補要適度,如果進補過度,則很有可能咽喉幹痛、鼻腔熱烘、口幹舌痛、臉上冒痘痘等症狀,中醫認為這多是因為“上火”引起的。要去火沒必要吃藥,冬季最常見的大白菜和白蘿蔔這樣兩蔬菜,就是最能去火的好食物。

這個季節氣候乾燥,一些上班族長時間待在空調房裡,體內水分大量流失。飲食上,天越冷,吃牛羊肉來禦寒的人越多,各種火鍋、燒烤等也都是很受歡迎的,而這些食物都是溫熱的,雖然能禦寒,但吃多了卻容易“上火”。調節飲食,吃一些涼性的食物,對於去除火氣,很有好處。

冬季市場最常見的蔬菜要數大量上市的大白菜和白蘿蔔,售價基本在1-1.5元,這兩種蔬菜雖然樸素,但都有驅除火氣的功能。大白菜味甘性平,可除煩解渴、清熱解毒,對一些肺熱咳嗽、便秘者是非常有效的。適當吃一些白蘿蔔,尤其是生吃,不但可以除油膩,助消化,止咳嗽,還能起到生津解毒、清熱去火、補充維生素的作用。

延伸閱讀:冬季為何愛上火?

大家普遍認為炎熱的夏季和乾燥的秋季容易上火,其實在寒冷的冬季人們也容易上火。而且千萬不要小看它,上火不但能引發口乾舌燥、咽喉腫痛、爛嘴角、流鼻血、牙痛、食欲不振等症狀,嚴重時還會導致口瘡、便秘、痔瘡等疾病,更嚴重的是會破壞人體免疫力,給各種疾病的入侵、復發提供可乘之機。

什麼是“上火”

“上火”,似乎是一個只有中國人才能聽得懂的民間俗語,它既不是某種病的名字,也不是什麼專業的醫學術語,而是一個很泛泛的統稱。

中醫認為,在人體內有一種看不見的“火”,它能產生溫暖和力量,提供生命的能源,推動生命的進程。從某種意義上說,有火則生、無火則死,火在一定的範圍內是必需的,但超過正常範圍就是邪火了,就會表現出病症,統稱“上火”。 中醫認為,上火就是人體陰陽失衡後出現的內熱症。

冬天為什麼容易上火

室內乾燥 冬季氣候乾燥,再加上室內普遍使用暖氣,燥熱的室內環境會讓人的氣管黏膜淨化作用變差,直接導致鼻腔、咽喉等發幹,並影響人體新陳代謝的平衡和穩定,如果不注意飲食調節和補充水分,就很容易陰陽失衡,導致“上火”。

飲食偏熱 冬天人們喜歡吃牛羊肉來禦寒,但牛羊肉本身偏熱,再加上蔥、薑、蒜、辣椒等辛辣配料和桂皮、生薑、枸杞、當歸等滋補品,可謂“燥上加燥”,人們食用後體內容易積熱,導致“上火”。

作息不規律 冬季人們在室內活動的時間有所增加,通宵玩樂,夜晚休息不夠、過度勞累等也是導致“上火”的重要原因。

喝點綠豆湯去火解膩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研究員何麗指出:清熱解暑的綠豆湯不光是夏天的專利飲品,冬天也可以喝一些,特別是生活在北方的居民,氣候的乾燥和室內環境的燥熱容易引起虛火上升,綠豆湯能起到非常好的敗火去燥效果。

天一冷人們就愛吃牛羊肉、辛辣食物和涮鍋,吃多了容易上火,吃涮鍋時配上一碗綠豆湯能夠去油膩、降火氣。

此外,北方室內的燥熱環境容易令人心煩氣躁、肝火上升,這時喝點綠豆湯便能平肝、養肝。

研究表明,綠豆湯還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血脂高的人想吃肉了,別忘了搭配一杯溫熱的綠豆湯,暖胃又降脂。

保持情緒樂觀防上火

中醫認為,怒則氣上,擾動陽氣。情緒發生變化,人也容易“上火”,因此,冬季要注意調節情緒,平日要保持樂觀的情緒,當遇到不順心的事時,要注意保持冷靜,不要輕易生氣、發怒,以避免焦慮和抑鬱等負性情緒。

同時,要保持室內良好的空氣濕度,暖氣房、空調屋內可放置一盆清水,或配備加濕器,把房間濕度維持在50%左右。

注意保持生活規律,按時作息,保證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避免過度疲勞。

注意衣著起居防上火

冬季寒冷,人們會穿上厚厚的棉服、戴上棉帽和圍巾來保暖,可是回到家裡面暖和了,厚厚的衣服就要脫下了,要按照室內的溫度來穿衣。特別需要注意的就是小孩子,家長們總是怕孩子冷,回到家裡也穿得厚厚的,這樣做是很容易上火的。

冬季的晚上,有些人會睡電熱毯,有的人甚至整個晚上都開著電熱毯,長時間這樣做也會導致上火。電熱毯最好在睡覺前使用,床熱了以後就可以關掉了或者是調到最低的溫度,這樣就不會引起上火了。

喝保健茶降火應有度

生活中,人們往往習慣用菊花、膨大海、金銀花等泡水喝來驅走“內火”。其實,這種方法並不一定健康。根據中醫理論,藥物有寒、熱、溫、涼之分,野菊花、膨大海、金銀花等,都屬於寒涼藥物,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利尿涼肝等功效,若過度飲用,很容易損傷脾胃陽氣,導致食欲低下、神疲乏力、腹痛腹瀉等。如果“內火”已經導致口腔潰瘍等症狀出現,正確的做法是在中醫師的指導下來“降火”;而在沒有疾病的情況下,每天飲用“降火”飲料的量,則不要超過一天總飲水量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