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飲食

五種嬰兒腹瀉食療方法,寶寶更健康!

嬰兒腹瀉其發病原因除腸胃道受細菌感染外,主要是由於餵養不當、天氣太熱或突然涼等。如果未按時添加輔食或餵養不定時,一旦食物變化較多,小兒腸道不能適應,也會引起消化不良而腹瀉。

嬰兒如果腹瀉時間較長,往往會造成脫水、營養不良。我們除遵醫囑藥物治療外,還得輔以食療。

一、胡蘿蔔湯。將胡蘿蔔洗淨、切碎、煮爛、取汁,加適量葡萄糖,一日多次代茶飲。因為胡蘿蔔是鹼性食物,含有果膠,有促成形成大便和吸附細菌毒素的功效。

二、焦米粥。 將粳米炒至發黃,加水熬成稀粥成澱粉槳狀,米炒焦後部分變成炭質,具有吸附作用,減少大便中的水分。

三、藕粉湯。將藕粉30克加水200克,煮後每次吃50克。耦粉能通便止瀉、健脾開胃、促進消化。

四、蓮肉糊。用幹蓮肉25克,去芯、研粉,加米湯或水250克,煮成糊,加白糖適量調味,一日三次。蓮肉有清心醒脾、補脾止瀉、補中養神的功效。

五、蘋果泥。取新鮮蘋果一隻,洗淨切對半開,用金屬湯匙輕輕刮取喂服。蘋果纖維細,對腸道刺激小,含有果膠及鞣酸,有吸附、收斂、止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