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

夫妻越早這樣享受小命就越短

一項發表在權威雜誌上的新研究稱,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的預期壽命越長,他對教育投入的時間就會越多,而且會較晚才結婚;相反的,如果一個人覺得自己不會長命,則很可能會選擇早婚早育,那些短命的夫妻正是這樣做的。

此項研究的研究者,加拿大皇后大學數學系的博士後研究生丹尼爾·克魯普(Daniel Kruff),使用了來自加拿大統計局的資料,資料除了當地人口的普通資料外,還包括每個人的預期壽命、生育能力、婚姻情況、流產情況、教育背景等等。

通過大量的對比分析,克魯普發現了結婚、離婚、生子、墮胎、選擇大學深造等重大決定與當事人的預期壽命存在著相關關係。並且,這些關係在排除了財富因素後依然成立。

克魯普稱,這一現象一般發生在潛意識的層面上,因此你未必能察覺到你正在將預期壽命和生命中的重大決定聯繫在一起。

當然,預期壽命不是說你坐著隨便想個數字就是的,而重大決定也未必需要充滿邏輯性、冷酷而理智的想法,它也可以是情緒化的,比如你可能想儘快要一個寶寶,或者馬上就去結婚。

分析生命 人生或許因此改變

克魯普說,儘管目前沒有人能準確預測自己能活到多少歲,但仍然有許多線索可以得出我們在潛意識裡對自己預估的壽命長度。比如說,如果一個人覺得自己會很長壽,那麼可能因為他的家族就有長壽史、也可能因為他飲食很健康而且遠離所有不良行為。

除此以外,還有可能和他的生活環境有密切關係,丹尼爾·克魯普還舉例道,“如果你生活在底特律或者芝加哥的貧民窟,你的生命是很短的。而且你會清楚知道這一點。你會對結婚生子這類事情變得異常現實。‘在這裡我是安全的’和‘在這裡我的安全受到威脅’,類似的資訊會直接在你的腦子裡出現,進而影響你準備作出的任何決定。”

最終,克魯普的結論是:如果一個人覺得自己很長壽,那麼他很可能會較晚結婚,較晚生育,更傾向於少生育和獨自生活,同時會投入更多時間到學習中;相反地,一個人覺得自己不會長命,則可能寧願與不夠好的伴侶湊合過日子也不願離婚尋找新的幸福,也更樂意早些生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