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預防

闌尾在左邊還是右邊 得了闌尾炎應該怎麼辦

經常有朋友會問闌尾的位置在哪裡,到底是在左邊還是在右邊,人一旦得了闌尾炎的話應該怎麼辦?下面我們就來通過這篇文章好好的瞭解一下吧,千萬不要把位置搞錯了,這是很重要的,下面就趕緊來瞭解一下吧。

人體闌尾在左邊還是右邊?首先讓我們先來看看闌尾究竟是怎麼樣的吧!正常人的闌尾長度一般都是在五到七釐米左右,而闌尾的外徑一般都是在一釐米左右。闌尾在左邊還是右邊,這個問題其實還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看的。因為闌尾的位置根據手術當中的觀察來看的話,一般有八種可能性。

回腸的前面,盲腸的後面還有內部,這三種是在臨床醫學當中比較常見的,當然了闌尾在左邊還是右邊還會有一些比較少見的位置,比如在腹膜的後邊等位置。

所以如果得了闌尾炎,需要進行手術的話。醫生一般都是沿著病人的結腸去找,這樣能夠最快的找到闌尾。

因為闌尾的動脈是結腸的動脈,這兩支使用的同一根血管,而且沒有任何的副支。

闌尾在左邊還是右邊,我想大家看了我前面的回答之後,應該心裡對於闌尾在左邊還是右邊這個問題已經有了自己的答案了吧?

闌尾炎也是目前,我們身邊比較常見的一種病。闌尾炎一般治療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保守的藥物治療,另外一種就是開刀了。

而闌尾炎指的是闌尾因為多種原因形成的發炎。這也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疾病,而急性闌尾炎更是在外科當中最常見的病。

有時候闌尾炎的診斷也是有困難的,大多數的病人如果及時去醫院進行治療的話,治療效果都是很好的,當然了這也得看個人術後的保養工作怎麼樣啦!

闌尾又稱蚓突,是一段細長而彎曲的盲管,在腹部的右下方,位於盲腸與回腸之間,它的根部連於盲腸的後內側壁,遠端游離並閉鎖,但可伸向腹腔的任何方位。

闌尾的平均長度大約為7~9釐米,也可變動於2~20釐米之間,上端開口於盲腸,開口處也有不太明顯的半月形粘膜皺襞,闌尾外徑介於0.5~1.0釐米,管腔的內徑狹小,靜止時僅有0.2釐米。

闌尾在腹腔的位置取經於盲腸的位置,位於盲腸的後內側壁,隨盲腸位置而變異,通常位於右下腹。

闌尾是一個淋巴器官,參與機體的免疫功能,擔負著機體的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兩大功能。它能分泌細胞、多種物質和各種消化酶,以及促使腸管蠕動的激素和與生長有關的激素等。

闌尾有助於B淋巴細胞的成熟,B淋巴細胞是一種白細胞,並產生一種稱為免疫球蛋白(I-gA)的抗體。另外,闌尾還參與產生一種分子,這種分子能直接幫助淋巴細胞移動至身體的其他部位。

除此之外,闌尾還能對腸胃也有影響,它可以幫助抑制具有潛在破壞作用的體液性抗體反應,比如食物,藥物等,保持腸內細菌的平衡,讓人不容易發生食物中毒的情況。

因此,人們要善待闌尾,不要輕易切除。

闌尾炎是什麼

一般出現闌尾炎時,人們都會通過切除闌尾來治療。那麼,闌尾炎是什麼呢?

闌尾炎是腹部的常見病、多發病,是因多種因素而形成的炎性改變,以青年最為多見,且男性多發於女性。

臨床上一般都是急性闌尾炎,任何年齡段都可能會出現,包括孕婦。慢性闌尾炎發作的比較少。

急性闌尾炎病因

闌尾炎跟職業、地區和季節均無關係,多是因為腸胃功能紊亂造成的,比如暴飲暴食、生活不規律、過度疲勞及急性腸炎等,另外,還有部分患者是因為上呼吸道感染導致的闌尾炎。

闌尾炎發作起來會非常痛疼,應該及時去醫院檢查並治療。

急性闌尾炎的症狀

1、腹痛。這是最常見的症狀,闌尾炎腹痛的特點是轉移性腹痛,即開始時在上腹部臍周圍痛,經幾小時或半天左右腹痛轉移到右下腹部。多呈持續性疼痛,可有陣發性加重。患兒常屈右腿側躺,不敢直腰走路,嬰兒常以陣發哭鬧來表達腹痛,患兒常臥床不敢動或呻吟拒食。

2、發熱:一般發病幾個小時後即可發熱,隨病情發展體溫上升到38度--39度甚至更高。

3、胃腸道症狀:多數患兒病初就有食欲不振,噁心嘔吐。

4、右下腹部壓痛。這是判斷闌尾炎最可靠的體征,如果還有肌肉緊張,抵抗,那麼診斷就更明確了。

急性闌尾炎怎麼治

1、非手術治療

畸形闌尾炎可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療。當急性闌尾炎診斷明確,有手術指征,但因患者周身情況或客觀條件不允許,也可先採取非手術治療,延緩手術。

若急性闌尾炎已合併局限性腹膜炎,形成炎性腫塊,也應採用非手術治療,使炎性腫塊吸收,再考慮擇期闌尾切除。患者應臥床休息、禁食,給予水、電解質和熱量的靜脈輸入等。

抗生素治療

非手術治療急性闌尾炎常用的方法就是藥物治療,通常會用到抗生素來治療。

止痛藥治療

如果患者感到非常疼痛,可以用嗎啡類的藥物幫助緩解疼痛,這適用於已決定手術的病人,但禁用於一般情況,尤其是體弱者。

2、手術治療

原則上急性闌尾炎,除黏膜水腫型可以保守後痊癒外,都應採用闌尾切除手術治療。

結語:得了闌尾炎的話一定要慎重,看看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的,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千萬別再把闌尾的位置搞錯了啊,上文中有為大家介紹,相信大家看了之後對此也會有一定的瞭解,珍愛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