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預防

體檢對人體的三大益處

導語:體檢是守護人們健康的護身符,所以定期體檢是對你身體健康一種負責任的表現。體檢對人們有什麼好處呢?

體檢幫你走出亞健康人群

有人認為健康體檢是老年人的事。而近年的統計表明,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及腦血管疾病的患病年齡趨於年輕化。年齡在31~60歲的年齡段中:脂肪肝占12.9%,肥胖 31.6%,高血壓12.8%,冠心病3.1%。

在這些人群中有2/3死於心腦血管疾病,1/10死於腫瘤;1/5死於肺病、糖尿病,僅有1/10可進入老年。在社會環境壓力逐步增大的今天,亞健康人群正在成倍增長。據統計28到45歲的青壯年有70%以上是亞健康人群。

年僅39歲的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因患突發性心臟病去世。作為天天與藥打交道的成功人士,為何竟如此英年早逝?年輕不是保險櫃,只有體檢才是及早發現多種重要疾病的有效措施。

體檢幫你及時發現小毛病後的大隱患

扁鵲與蔡桓公的故事已是耳熟能詳了。當蔡桓公的病尚在腠裡、在肌膚、在腸胃時,扁鵲一次次地提醒蔡桓公趕快治療。

但是蔡桓公卻諱疾忌醫,強調自己很健康,說扁鵲"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從而放棄了有效的治療時間。到病入骨髓,再求扁鵲治療時,這位神醫也無能為力了。蔡桓公最終病入如膏肓而死亡。

其實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脂肪肝、腫瘤等許多疾病在初期乃至中期都具有無痛性或症狀不明顯情況。這時只能依靠現代醫療檢測儀器和體檢醫生專業能力,及時發現疾病早期信號。早期預防、診斷和治療,為受檢者的健康恢復提供更多的機會和時間。



體檢幫你花小錢,省大錢

身體是一個動態系統,每天都在不停地發生著細微的變化,一次體檢的結果並不具有長期的意義,人體的健康會隨著時間、年齡、生活習慣及工作壓力而改變,堅持定期體檢,目的就在於及時發現致病因素,及時改善,保持健康不得病。

生活中經常聽到許多人這樣說:“我的身體沒毛病,自我感覺良好。”他們過於相信自己的主觀感覺,其實,主觀感覺並非絕對可靠,有時也會欺騙人。這是因為有許多疾病,在初期乃至中期,自覺症狀輕微,甚至沒有什麼症狀。

因此,病人自己難以察覺。如高血壓並動脈硬化,病後幾年乃至十幾年也不出現明顯的自覺症狀。再如隱性冠心病,病人自己根本毫無異常感覺,只能在全面、系統地進行循環系統檢查後才能確診。

一些癌症也是這樣,直到中、晚期才出現症狀。正由於此,許多癌症發現時已經過晚,失去了根治的時機。

人到老年,各種感覺器官都會老化而變得遲鈍,該疼痛難忍的病會變得輕痛或不痛,如急性心肌梗塞等。因此,老年人更不要輕信自我感覺,要相信醫生,相信現代醫學技術,才能早期發現各種嚴重疾病。

為什麼要定期體檢

健康體檢是一種新的自我保健方式,它可以變被動看病為主動檢查,變消極治病為積極防病。醫療專家認為,看似健康的人也應該每年或至少兩年進行一次體檢,因為定期體檢能夠早期發現一些無痛或症狀不明顯的疾病。

從醫學角度講,疾病的發生可分為五個階段:

(1)易感染期:此時疾病尚未發生,但危險因數已經存在了;如超重、肥胖、抽煙、酗酒、血壓過高等情形的人。

(2)臨床前期:此時疾病因數已在人體內某部位產生病理上變化,但在外觀及日常生活尚未有症狀出現。

(3)臨床期:此時疾病的症狀逐漸地顯現出來。

(4)殘障期:疾病晚期。

(5)死亡:功能的破壞影響生理代謝作用,引發身體重要器官步入衰退期,導致死亡。



在一般情況下,一個人都會等到疾病的症狀已出現時才會想到去找醫師,其實那時的疾病已達到臨床期了。

然而,大部分的慢性疾病,若在臨床期之前發現,就應及早治療,治療效果會遠比症狀顯現後才治療要好,而且康復幾率也比較高。假若疾病到臨床期才發現,所花費的時間與精力就會相對地增加,而且治癒率較低。

因此我們做健康檢查的目的就是趁著疾病潛在人體中尚未有症狀時,通過早期檢查,做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只有這樣才能增加醫療效果,減少疾病繼續惡化,保證身體的健康。總而言之,做健康檢查的目的可歸為下列三點:

(1)早期發現潛在的致病因數,及時有效的治療。

(2)觀察身體各項功能反應,適時予以調整改善。

(3)加強對自我身體功能的瞭解,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避免危險因數的產生,提高健康水準

我們說說的“定期”,就是要每隔一定的時間體檢一次,其長短可視不同情況而有所不同。年輕人可以一年查一次,而中老年人最好半年體檢一次。

當然,定期體檢要因人而異,根據檢查追蹤的專案而定。定期體檢還有一項好處,就是可以建立自己的“參考值”,作為推斷自己身體健康狀況的參考,從測定數值的變化中能瞭解更多的東西。因此,每年的定期體檢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