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合理用藥掌握什麼原則

我們家家戶戶都會備有醫藥箱,裡面裝了各種的感冒發燒的藥物,一旦感冒了,就會隨便拿起些藥物吃,很多人不知道藥物的相克性,有可能會吃的藥物互相有反應,不僅不能治好病反而對身體有一定傷害,嚴重者可能危及生命。因此,怎麼用藥,用哪些藥物,藥物劑量多少等合理的用藥就非常的重要,合理用藥掌握什麼原則呢?

什麼是合理用藥

1、所謂合理用藥:是以當代藥物和疾病的系統知識為基礎,有效、安全、經濟、適當地使用藥物。適當性是指適當的藥物、適當的劑量、適當的時間、適當的途徑、適當的患者、適當的療程、適當的治療目標。適當的藥物、適當的患者:選擇最有針對性的藥物治療疾病,並且這個藥物應適合患者。例如,腎功能不好,應儘量避免使用對腎臟有損害的藥物。

2、適當的劑量:即使患者自我感覺症狀很嚴重,也不要隨意加大劑量,因為這樣可能會出危險,反過來,如果覺得症狀好轉,也不能隨意減少劑量,應及時徵求醫生的意見。 ? ?

3、適當的時間:用藥間隔應儘量在每天的24小時內均分,並且要和作息時間協調。比如:每天兩次,應儘量間隔12小時服藥,在早7點和晚7點用藥。如果每日三次,應儘量間隔8小時服藥,在早6點、下午2點和晚10點用藥。如果每日四次,應儘量間隔6小時服藥,在早7點、中午12點、下午5點和晚上10點用藥。如果作息時間與此矛盾,可適當地調整,但間隔時間不要過短,特別是使用抗感染藥時更應注意用藥間隔。

4、每日一次用藥不是一天內的任何時間都可以,如抗高血壓藥、利尿藥、降糖藥如果每日一次都不宜晚間服用,因為這樣會造成夜間藥效過強,導致危險又不易發覺。有些藥物要求必要時服,如止痛藥要求痛時服,但不是只要一痛就服用,應注意給藥間隔,一般應間隔4小時以上,如果服藥過頻不僅不會有好的療效,可能還會增加副作用或造成藥物中毒。藥物是飯前服還是飯後服?鬚根據具體情況而定。

5、一般說來,除苦味健胃藥、收斂藥、抗酸藥、胃腸解痙藥、腸道抗感染藥、利膽藥(以上多為飯前服)、驅蟲藥、鹽類瀉藥(空腹或半空腹時服)、催眠藥、緩瀉藥(睡前服)以外,其餘藥都可以在飯後服,特別是對胃有刺激的藥物(如吲哚美辛、阿司匹林、鐵劑等)更須在飯後服。飯後服因食物會影響藥物的吸收,一般吸收較慢,出現療效也較慢。具體藥物應諮詢藥師或醫師。 ? ? ? ? ? ?

6、睡前:一般指睡前15-30分鐘。飯前:一般指飯前30-60分鐘。飯後:一般指飯後15-30分鐘。適當的途徑:一個人得了病是用打針還是吃藥的方法進行治療,是由病情及藥物的性質決定的。一般而言,危重病人多採用打針的辦法,比較輕的病症或某些慢性疾病可用吃藥或其他方法治療。有些藥物由於其性質決定其只有口服或只有注射劑型,有的藥物不同給藥途徑作用不一樣。打針不一定比吃藥好。?

7、適當的療程:應遵醫囑按療程吃藥。單純為增加治療保險係數而延長給藥時間不僅浪費,而且容易產生蓄積中毒、細菌耐藥等不良反應。反之,為了節省,症狀一得到控制就停藥,往往不能徹底治癒疾病反而為疾病復發和耗費更多的醫藥資源留下隱患。適當的治療目標:受現階段醫療和藥物發展水準的限制,有些藥物治療只能起到減輕症狀或延緩病情發展的作用,藥到病除不是所有情況下都可做得到的。作為患者應採取積極、客觀和科學的態度正視這個現狀,達到現實條件下可以達到的用藥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