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地震來了!抓住12秒黃金逃生時間(附最新地震資訊匯總)

2017年8日21時19分, 四川阿壩州九寨溝縣發生7.0級地震。 截至8月9日早上9點30分, 地震已造成13人死亡, 175人受傷。

另據中國地震台網正式測定:9日7時27分, 新疆博爾塔拉州精河縣發生6.6級地震。 本次地震周邊5公里內無村莊分佈, 20公里內無鄉鎮分佈, 目前暫未收到人員傷亡報告。

四川阿壩州九寨溝縣發生7.0級地震

新疆博爾塔拉州精河縣發生6.6級地震

四川地震現場房屋內部情況

九寨溝溝口震後路面情況

居民家中搖晃的吊燈

新疆伊犁, 一家超市攝像頭記錄下地震發生的瞬間

新疆地震現場圖片

四川、新疆震區最新資訊匯總

國務院啟動國家Ⅱ級地震應急回應

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根據四川九寨溝7.0級地震震情災情綜合判斷, 決定啟動國家Ⅱ級地震應急回應。

地震發生後, 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已從成都備災救災中心眉山倉庫, 向災區緊急調撥家庭包1000個、棉被2000床、帳篷200頂。

四川省地震局立即啟動地震應急預案, 實施I級回應。 阿壩州立即啟動地震應急I級響應, 州政府相關部門負責人趕赴現場, 周邊縣(市)已組織醫療、消防等救援人員及部分搶險機具趕赴現場開展搶險救災工作。

震區所有傷患目前都已得到及時救治

9日8時, 人民日報四川分社記者劉裕國、張文在川主寺抗震救災指揮部採訪四川省衛計委主任沈驥, 據沈主任介紹, 地震發生後,

四川省衛生戰線第一時間啟動應急預案, 400多名醫護人員連夜投入搶救傷患的行動, 目前傷患全部已經得到有效治療, 其中部分重傷患正在送往成都救治。

根據四川省地震局發佈的官方資訊, 目前已檢測到2次餘震, 後面還有發生比較強餘震的可能。 此次地震發生在岷江斷裂帶與東昆侖斷裂帶東部交匯地帶。

解放軍、武警、消防、民兵迅速投入救災

四川省軍區啟動應急預案。 阿壩軍分區司令員廖申強帶領機關前指從瑪律康市出發, 前往九寨溝組織指揮救援。 九寨溝縣人武部政委張孝軍帶領民兵應急分隊隊員抵達震中漳紮鎮, 展開救援。 震中附近的若爾蓋縣人武部、松潘縣人武部分別集結民兵趕赴震中。

災情發生後, 西部戰區空軍指控中心立即成立抗震救災指揮部, 所屬的運輸航空兵某師、飛行學院已下達預先號令, 規劃航線, 抽組機組, 準備裝備物資, 運輸機、直升機隨時待命出動。

駐紮在九寨溝縣漳紮鎮的武警四川總隊阿壩支隊第13中隊、九寨溝縣中隊300余名官兵災後立即展開救援, 救治傷患, 疏散遊客, 引導交通。

地震發生後, 阿壩州公安消防支隊調派消防救援力量赴現場救援;四川省公安消防總隊調派6個支隊的610余名官兵、8只搜救犬增援。 重慶、甘肅、雲南、陝西、西藏公安消防總隊地震救援隊集結, 隨時準備跨區域增援。

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四川隊出發

9日淩晨, 由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四川隊14名醫務人員組成的救援隊伍出發,

趕赴九寨溝地震災區救治傷患。

該救援隊攜帶3輛救護車和大量醫療救援物資, 14名成員為四川省人民醫院多個科室專家, 擁有豐富的地震救援經驗。

8日23時50分,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應急救援隊的2輛救護車攜帶物資也已經出發前往九寨溝災區。 救援隊由來自急診科、重症醫學科、骨科、普外科等科室的8名專家組成。

移動、聯通實施免停機服務

目前, 中國移動四川公司已開通緊急服務, 包括對九寨溝縣用戶和阿壩救援隊伍實行免停機;震區現場移動服務點已開通, 提供免費電話和充電服務;開通10086熱線愛心救助及尋親緊急服務, 優先保障阿壩地區熱線接入。

四川聯通對九寨溝地震災區聯通用戶及漫遊至災區的省內聯通用戶實施免停機服務。

九寨溝景區8日起關閉

據九寨溝風景名勝區管理局消息, 為保證遊客遊覽安全, 九寨溝景區從今日起停止接待遊客。 具體接待時間另行通告。 目前, 已經預定了9日及以後門車票的遊客可到阿壩文旅辦理退票。

九寨溝風景名勝區管理局對外公佈應急電話, 24小時值守。 電話:0837-7739529

烏魯木齊緊急扣停部分旅客列車

記者從新疆鐵路局瞭解到的消息, 受地震影響, 烏魯木齊鐵路局緊急扣停北疆鐵路沿線部分旅客列車, 迅速展開應急處置工作, 緊急封鎖線路, 相關專業人員正全力排查線路、設備情況, 確保旅客列車絕對安全, 目前暫無人員傷亡。

請出行的遊客留意站車公告或致電12306客服熱線查詢,

及時掌握最新資訊。

四川九黃環線交通管制

據四川交警 , 目前對九黃環線實行全線交通管制, 只允許政府救援車輛進入災區;對G213甘南入川方向、G212隴南入川方向車輛進行勸返;對成綿高速、成綿複綫高速(成都往綿陽方向)實行交通管制;對G75蘭海高速廣甘段就近分流貨車。

為什麼“受傷”的總是四川?

中國地震台網中心地震預報部主任、研究員蔣海昆:從1976年開始, 巴顏喀拉地塊已成為整個中國西部7級地震的主體活躍地區。 2008年的汶川地震和此次九寨溝地震, 均發生在巴顏喀拉地塊上, 但發生的斷層是兩個。

其中, 汶川地震是龍門山斷層, 這次則為龍門山斷層偏西, 兩者相距較近。 龍門山是逆沖型的地震, 也就是擠上去的。 這次則為“走滑型地震”,斷層基本上是直立的。總的來說,兩次地震可以反映出巴顏喀拉地塊持續向東南推移的過程。

此次地震發生在岷江斷裂帶附近(距離小於30km),有歷史記錄以來,震中附近200公里範圍內共發生5級以上地震26次。

據中國地震台網中心研究員稱,初步認為,接下來仍有發生6級左右地震的風險。截止8月8日22時30分,共記錄到餘震107次,最大為3.3級。

目前所發生的餘震活動相對較弱,相當於一直未釋放開。在這種情況下,後續會有強餘震起伏的可能性,發生7級地震後,再發生5到6級的餘震是完全可能的。

災難一旦發生,生死存亡就在瞬息之間。地震來時怎樣躲避?如何自救?《生命時報》採訪專家總結一份“權威地震逃生手冊”。多一分瞭解,就可能多挽救一條生命!

受訪專家中國災害防禦協會救援醫學會會長 李宗浩

中國地震局研究員 何永年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物理學家 滕吉文院士民政部緊急救援中心山嶽救援隊隊長 王鑫

地震來了,12秒逃生!

最權威《地震自救手冊》

地震心理學上有一個“12秒自救機會”,即地震發生後,若能鎮定自若地在12秒內迅速躲避到安全處,就能給自己提供最後一次自救機會。地震來了,生死一瞬,此時你該做些什麼?

姿勢

地震中的標準求生姿勢

身體儘量蜷曲縮小,臥倒或蹲下;用手或其他物件護住頭部,一手捂口鼻,另一手抓住一個固定的物品。

如果沒有任何可抓的固定物或保護頭部的物件,則應採取自我保護姿勢:頭儘量向胸靠攏,閉口,雙手交叉放在脖後,保護頭部和頸部。

藏身

就地蹲下,尋找“三角區”

從地震發生到房屋倒塌,一般有12秒。由於時間緊迫,每半秒鐘都是自救的關鍵,所以容不得半點遲疑,應當立即採取防護措施。

近年來美國國際救援隊隊長庫普總結的“生命三角”法,以及美國紅十字會災難教育部提倡的“伏地、遮擋、手抓牢”兩種避難措施都比較流行,但到底哪一種才是最安全、最能保命的方法呢?對此,李宗浩指出,兩者之間並不矛盾,具體採取哪種方法應該視情況而定。

何永年告訴《生命時報》記者,許多震例表明,強烈地震時有不少人就是因驚慌失措跑來跑去,結果不幸被墜落的東西砸傷、砸死。地殼劇烈震動時,人會感到頭暈、四肢疲軟無力,連移動都很困難。

地震時,如果你所處的房屋不是危房,建議馬上抱頭下蹲,就地躲藏。但如果住的是平房,且離門很近,則應在12秒鐘內沖出門外。

在室內發生地震時,躲藏時應立即蹲下,並儘量蜷縮身體,利用堅硬的寫字臺、桌子或長凳周圍的空間,或身體緊貼內部承重牆作為掩護,然後一手捂住口鼻,另一手抓牢固定物體,即“伏地、遮擋、手抓牢”。

如果附近沒有寫字臺或桌子,應儘量將頭向胸靠攏,閉口,雙手交叉放在頸後,保護頭部和頸部,蹲伏在房間的角落。

如果睡覺時發生地震,應該抓緊枕頭保護頭部,然後滾下床,抱頭下蹲。當然,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則應該迅速移動到事先找好的家中藏身地,在牆邊蹲下,利用承重牆、堅固的傢俱或廁所等小空間形成的“三角區”,更有效地躲避垮塌物體對人體的傷害。

躲避時一定要記住:

不可跑向陽臺;

不可跑到樓道等人員擁擠的地方;

不可跳樓;

不可使用電梯;

注意遠離玻璃製品、建築物外牆、門窗以及其他可能墜落的物體,例如燈具和傢俱;

不要靠近煤氣灶、煤氣管道和家用電器;

儘量靠近水源。

在戶外發生地震時,應選擇開闊地點蹲下,不要隨便返回室內;避開人多的地方;避開樓房、水塔、立交橋等建築物;遠離電線杆、路燈、看板等危險物、懸掛物;避開狹窄街道、危牆等場所;如果正在開車,應立即把車停在路邊;如果在野外,要避開山腳、陡崖等,以防山崩、泥石流;在海邊,要儘快向遠離海岸線的地方轉移,以避免可能發生的海嘯。

逃生

住再高,也要往下跑

12秒的主震過後,仍不能掉以輕心,要當心餘震帶來的危害。餘震雖然能量不及主震,但疊加起來,經過多次打擊的建築物可能就承受不住了。因此,主震後無論如何都要從建築物內迅速撤離到戶外。

撤離時,應選擇樓梯,千萬別乘電梯。要避免驚慌,以免出現踩踏、擠傷。可以將身邊較軟的物品頂在頭上,也可用手護在頭上。

當被捲入混亂的人流不能動彈時,要用肩和背承受外來壓力,隨著人流移動而行動。彎曲胳膊、護住腹部,腳要站穩,以防被別人踩到或擠到牆壁、柵欄旁邊去。

撤離到戶外後,不要停留在樓房、電線等周圍,尤其是城市裡樓房間距較窄,如果駐足停留,很容易被墜落的物體砸傷,應儘快跑到空曠的平地上等待救援。

網上曾有傳言說,地震時住在高層的人應轉向樓頂跑,以免往下跑來不及,被壓在廢墟下。李宗浩對此糾正說,這種做法大錯特錯,地震時無法預測樓房的倒向,因此不論住在幾層,都要向樓下跑。

自救

傷口止血很重要

安全逃生後的救助同樣重要。李宗浩介紹說,砸傷和擠壓傷是地震中常見的傷害,在專業醫護人員趕來之前,及時、正確的急救護理是挽救生命、減少傷殘的保障。

逃生後,如果發現身體有創口,一是可以將軟布直接覆蓋在傷口上,二是當出血量大,有血管創傷時,需將手指壓在傷口出血之上的主要動脈部分,按壓力度要適中,壓迫10~15分鐘,盡可能抬高患處,減慢流血速度。

如果身體出血,這樣應對:若是前臂出血,手指按壓肘窩處動脈;傷口在肘部,壓迫上臂中段內側肱動脈;手指出血,用拇指和食指壓迫手指兩側血管止血;大腿出血,應屈起大腿,用拇指壓住腹股溝韌帶中點內側的股動脈;小腿出血時,應用拇指壓迫膕窩處(膝關節後打彎處)動脈;足背出血時,在內踝後側跳動的地方用手指壓迫即可。

如果頸椎、脊柱、腰部等部位疼痛,在沒有專業救援人員在場的情況下,一定不要急於包紮固定,否則有可能造成癱瘓。在有醫務工作者指導的情況下,才可以將傷患平穩地抬到堅硬的門板上。如果四肢骨折,可以用夾板對其進行簡單固定,以避免因運動而使損傷加劇。骨折處的上下兩個關節都固定住,並且要露出指、趾尖,便於觀察血液迴圈。

如果被困或被壓,一定要保持冷靜,不要大喊、亂動,以防造成坍塌或耗費體力,可以稍微活動一下手腳,清除臉上的灰土,聽見來人再喊救命;觀察哪裡的支撐結構比較強,並向那裡慢慢爬行移動,同時,注意不要碰到不穩定的結構,以防坍塌。有條件的話,可以摳出一個透氣孔,有利於吸入更多氧氣,但前提是,一定不要影響整個支撐結構的穩固。

如果身上有傷口且不大,可用力按壓止血。如果傷口流血較多,應儘快用領帶、衣服布條等系在傷口的近心端(上臂和大腿都應綁在上1/3的部位)。如果出現骨折,要用腰帶、襯衣等進行簡單固定。▲

視頻:3分鐘get地震發生後應該做什麼?

來源:生命時報新媒體中心

這次則為“走滑型地震”,斷層基本上是直立的。總的來說,兩次地震可以反映出巴顏喀拉地塊持續向東南推移的過程。

此次地震發生在岷江斷裂帶附近(距離小於30km),有歷史記錄以來,震中附近200公里範圍內共發生5級以上地震26次。

據中國地震台網中心研究員稱,初步認為,接下來仍有發生6級左右地震的風險。截止8月8日22時30分,共記錄到餘震107次,最大為3.3級。

目前所發生的餘震活動相對較弱,相當於一直未釋放開。在這種情況下,後續會有強餘震起伏的可能性,發生7級地震後,再發生5到6級的餘震是完全可能的。

災難一旦發生,生死存亡就在瞬息之間。地震來時怎樣躲避?如何自救?《生命時報》採訪專家總結一份“權威地震逃生手冊”。多一分瞭解,就可能多挽救一條生命!

受訪專家中國災害防禦協會救援醫學會會長 李宗浩

中國地震局研究員 何永年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物理學家 滕吉文院士民政部緊急救援中心山嶽救援隊隊長 王鑫

地震來了,12秒逃生!

最權威《地震自救手冊》

地震心理學上有一個“12秒自救機會”,即地震發生後,若能鎮定自若地在12秒內迅速躲避到安全處,就能給自己提供最後一次自救機會。地震來了,生死一瞬,此時你該做些什麼?

姿勢

地震中的標準求生姿勢

身體儘量蜷曲縮小,臥倒或蹲下;用手或其他物件護住頭部,一手捂口鼻,另一手抓住一個固定的物品。

如果沒有任何可抓的固定物或保護頭部的物件,則應採取自我保護姿勢:頭儘量向胸靠攏,閉口,雙手交叉放在脖後,保護頭部和頸部。

藏身

就地蹲下,尋找“三角區”

從地震發生到房屋倒塌,一般有12秒。由於時間緊迫,每半秒鐘都是自救的關鍵,所以容不得半點遲疑,應當立即採取防護措施。

近年來美國國際救援隊隊長庫普總結的“生命三角”法,以及美國紅十字會災難教育部提倡的“伏地、遮擋、手抓牢”兩種避難措施都比較流行,但到底哪一種才是最安全、最能保命的方法呢?對此,李宗浩指出,兩者之間並不矛盾,具體採取哪種方法應該視情況而定。

何永年告訴《生命時報》記者,許多震例表明,強烈地震時有不少人就是因驚慌失措跑來跑去,結果不幸被墜落的東西砸傷、砸死。地殼劇烈震動時,人會感到頭暈、四肢疲軟無力,連移動都很困難。

地震時,如果你所處的房屋不是危房,建議馬上抱頭下蹲,就地躲藏。但如果住的是平房,且離門很近,則應在12秒鐘內沖出門外。

在室內發生地震時,躲藏時應立即蹲下,並儘量蜷縮身體,利用堅硬的寫字臺、桌子或長凳周圍的空間,或身體緊貼內部承重牆作為掩護,然後一手捂住口鼻,另一手抓牢固定物體,即“伏地、遮擋、手抓牢”。

如果附近沒有寫字臺或桌子,應儘量將頭向胸靠攏,閉口,雙手交叉放在頸後,保護頭部和頸部,蹲伏在房間的角落。

如果睡覺時發生地震,應該抓緊枕頭保護頭部,然後滾下床,抱頭下蹲。當然,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則應該迅速移動到事先找好的家中藏身地,在牆邊蹲下,利用承重牆、堅固的傢俱或廁所等小空間形成的“三角區”,更有效地躲避垮塌物體對人體的傷害。

躲避時一定要記住:

不可跑向陽臺;

不可跑到樓道等人員擁擠的地方;

不可跳樓;

不可使用電梯;

注意遠離玻璃製品、建築物外牆、門窗以及其他可能墜落的物體,例如燈具和傢俱;

不要靠近煤氣灶、煤氣管道和家用電器;

儘量靠近水源。

在戶外發生地震時,應選擇開闊地點蹲下,不要隨便返回室內;避開人多的地方;避開樓房、水塔、立交橋等建築物;遠離電線杆、路燈、看板等危險物、懸掛物;避開狹窄街道、危牆等場所;如果正在開車,應立即把車停在路邊;如果在野外,要避開山腳、陡崖等,以防山崩、泥石流;在海邊,要儘快向遠離海岸線的地方轉移,以避免可能發生的海嘯。

逃生

住再高,也要往下跑

12秒的主震過後,仍不能掉以輕心,要當心餘震帶來的危害。餘震雖然能量不及主震,但疊加起來,經過多次打擊的建築物可能就承受不住了。因此,主震後無論如何都要從建築物內迅速撤離到戶外。

撤離時,應選擇樓梯,千萬別乘電梯。要避免驚慌,以免出現踩踏、擠傷。可以將身邊較軟的物品頂在頭上,也可用手護在頭上。

當被捲入混亂的人流不能動彈時,要用肩和背承受外來壓力,隨著人流移動而行動。彎曲胳膊、護住腹部,腳要站穩,以防被別人踩到或擠到牆壁、柵欄旁邊去。

撤離到戶外後,不要停留在樓房、電線等周圍,尤其是城市裡樓房間距較窄,如果駐足停留,很容易被墜落的物體砸傷,應儘快跑到空曠的平地上等待救援。

網上曾有傳言說,地震時住在高層的人應轉向樓頂跑,以免往下跑來不及,被壓在廢墟下。李宗浩對此糾正說,這種做法大錯特錯,地震時無法預測樓房的倒向,因此不論住在幾層,都要向樓下跑。

自救

傷口止血很重要

安全逃生後的救助同樣重要。李宗浩介紹說,砸傷和擠壓傷是地震中常見的傷害,在專業醫護人員趕來之前,及時、正確的急救護理是挽救生命、減少傷殘的保障。

逃生後,如果發現身體有創口,一是可以將軟布直接覆蓋在傷口上,二是當出血量大,有血管創傷時,需將手指壓在傷口出血之上的主要動脈部分,按壓力度要適中,壓迫10~15分鐘,盡可能抬高患處,減慢流血速度。

如果身體出血,這樣應對:若是前臂出血,手指按壓肘窩處動脈;傷口在肘部,壓迫上臂中段內側肱動脈;手指出血,用拇指和食指壓迫手指兩側血管止血;大腿出血,應屈起大腿,用拇指壓住腹股溝韌帶中點內側的股動脈;小腿出血時,應用拇指壓迫膕窩處(膝關節後打彎處)動脈;足背出血時,在內踝後側跳動的地方用手指壓迫即可。

如果頸椎、脊柱、腰部等部位疼痛,在沒有專業救援人員在場的情況下,一定不要急於包紮固定,否則有可能造成癱瘓。在有醫務工作者指導的情況下,才可以將傷患平穩地抬到堅硬的門板上。如果四肢骨折,可以用夾板對其進行簡單固定,以避免因運動而使損傷加劇。骨折處的上下兩個關節都固定住,並且要露出指、趾尖,便於觀察血液迴圈。

如果被困或被壓,一定要保持冷靜,不要大喊、亂動,以防造成坍塌或耗費體力,可以稍微活動一下手腳,清除臉上的灰土,聽見來人再喊救命;觀察哪裡的支撐結構比較強,並向那裡慢慢爬行移動,同時,注意不要碰到不穩定的結構,以防坍塌。有條件的話,可以摳出一個透氣孔,有利於吸入更多氧氣,但前提是,一定不要影響整個支撐結構的穩固。

如果身上有傷口且不大,可用力按壓止血。如果傷口流血較多,應儘快用領帶、衣服布條等系在傷口的近心端(上臂和大腿都應綁在上1/3的部位)。如果出現骨折,要用腰帶、襯衣等進行簡單固定。▲

視頻:3分鐘get地震發生後應該做什麼?

來源:生命時報新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