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附地菜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

出自《植物名實圖考》。

1.陶弘景:人家園庭亦有此(雞腸)草。 小兒取挼汁以捋蜘蛛網, 至粘, 可掇蟬。

2.《通志》:雞腸, 似草而小, 不辛, 《本草》以合於蘩萎共條,

故蘇恭誤謂即蘩萎也。

3.《本草綱目》:雞腸, 生下濕地, 三月生苗, 葉似鵝腸而色微深, 莖帶紫, 中不空, 無縷, 四月有小莖, 開五出小紫花, 結小實, 中有細子, 其苗作蔬, 不如鵝腸。 蘇恭不識, 疑為一物, 誤矣。 生嚼涎滑, 故可掇蟬。 鵝腸生

【拼音名】Fù Dì Cài

【英文名】all-grass of Pedunculate Trigonotis

【別名】雞腸、雞腸草、地胡椒、搓不死、豆瓣子棵、伏地菜、伏地草、山苦菜、地瓜香

【來源】

藥材基源:為紫草科植物附地菜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Trigonotis peduncularis (Trev.) Benth.ex Baker et More[Myosotis Pdluncularis Trev.;M.chinensis DC.]

採收和儲藏:初夏採收, 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附地菜, 一年生草本, 高5-30cm。 莖基部略呈淡紫色, 通常自基部分枝, 纖細, 直立或斜升, 具平伏細毛。 單葉互生;下部葉無柄, 上部葉具短柄或長柄;葉片匙形、橢圓形或長圓形, 長2-5cm, 寬5-20mm, 先端圓鈍或尖銳, 基部寬楔形或漸狹,

兩面均具糙伏毛。 聚傘花序成總狀, 頂生, 幼時捲曲, 後漸次伸長, 長5-20cm;花小, 通常生於花序後側;葉狀苞片2-3;花梗短, 花後延長3-5mm;花萼長1-2.5mm, 5裂, 裂片倒卵形, 平展喉部具5枚白色或帶黃色附屬物;花冠簡與花冠裂片等長;雄蕊5, 內藏, 著生在花冠簡上部, 不伸出花冠外;雌蕊1, 子房4深裂, 花柱基生, 柱頭頭狀。 小堅果4, 斜三棱錐狀四面體形, 長0.8-1mm, 黑色有光澤, 表面具細毛, 有短柄, 背面具3銳棱。 花期4-6月, 果期7-9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田野、路旁、荒草地或丘陵林緣、灌木林間。

資源分佈:分佈于東北風、華北、華東、西南及陝西、新疆、廣東、廣西、西藏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 全草我皺縮成團。 濕潤展開後, 根細長圓錐形。 莖1至數條, 纖細我分枝, 基部淡紫棕色, 上部枯綠色,

有短糙毛。 基生葉有長柄, 葉片橢賀狀卵形, 長可達2cm, 兩面有糙毛, 莖生葉幾無柄, 葉片稍小。 總太花序細長, 可達20cm, 可風類白色或藍色小花, 有時具四面體形的小堅果。 有青草氣, 味微苦澀。

【化學成份】附地菜的花含有飛燕草素-3, 5-二葡萄糖甙(delphinidin-3,5-diglucoside)。 地上部分含有揮發油(volatile oils)0.013%-0.023%, 其中含有74種成分包括:21種脂肪酸(fatty acids), 20種醇(alcohols), 14種碳氫化合物(hydrocarbons), 12種羰基化合物(carbonyls)等。 內有牻牛兒醇(geraniol), α-松油醇(α-terpineol)萜類化合物等。

【性味】辛苦;平

【歸經】心;肝;脾;腎經

【功能主治】行氣止痛;解毒消腫。 主胃痛吐酸;痢疾;熱毒癰腫;手腳麻木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15-30g, 或研末服。 外用:適量, 搗敷或研末擦。

【各家論述】

1.《名醫別錄》:主毒腫, 止小便利。

2.陶弘景:療蠼螋溺。

3.《藥性論》:洗手足水爛, 主遺尿。

4.孟詵:作灰和鹽, 療一切瘡,

及風丹遍身如棗大癢痛者, 搗封上, 日五、六易之;亦可生食, 煮作菜食益人, 去脂膏毒氣;又燒敷疳式NI;亦療小兒赤白痢, 可取汁一合, 和蜜服之甚良。

5.《貴州草藥》:驅風, 鎮痛。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