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養生

冬季保健 善用藥酒

冬季嚴寒逼人, 對於廣大中老年朋友來說的健康問題又成了頭等大事。 隨著年齡的增長和新陳代謝的緩慢, 腎、脾相繼衰老, 血脈也被淤堵, 導致眾器官發病, 各種老年病接踵而來。 而我們常見的治療方法就是哪種來的急、來的厲害, 就治哪種病, 於是人們要麼單純補腎、要麼單純健脾、要麼就單純活血化淤。

其實, 按照中醫的觀點來看, 老年人各個器官出現的疾病都是由腎虧腎虛和氣虛血虧造成並緊緊聯繫在一起的, 任何一個臟器的病變都會導致其它臟腑出現異常, 自然不能孤立、區別對待,

必須整體施治。 否則, 局部問題還沒有好, 其它系統的疾病又出現了, 從而出現惡性循環。

由於脾腎的衰老和血管淤堵, 影響眾器官發病, 因此大多數老年人都同時患有多種疾病, 而傳統的西醫療法都是頭痛醫頭, 腳痛醫腳, 多病多藥, 結果是藥越吃越多, 病越治越重。 其實藥物攝取過多會不僅會對肝腎、脾胃造成損害;而且藥物與藥物之間還有可能發生化學作用, 產生毒素, 這些毒素有的會破壞人體免疫, 有的會損害神經, 還有的含有致癌物質, 遺禍無窮。 據統計, 多病多藥使藥力下降42.3%, 治療效果下降57.6%, 平均壽命比正常人縮短18.6歲。 對於患者來說, 多病多藥, 無異於雪上加霜。

因此, 專家建議, 中老年人應該轉變觀念, 放棄單純採用西醫的傳統療法,

更多地採取綜合治療、多病兼治的方法, 從整體上調理生理機能, 有效根治多種併發中老年病症。 並且要做到治療與養生堅固, 這樣才能祛病強身永葆健康。 而要達到這種效果, 藥酒不失為一種選擇。

中醫認為, 藥酒是中醫治病和滋補的傳統方法的結合體, 藥酒包含酒和藥物的雙重功效, 其中中藥能補虛扶正、調和氣血、平衡人體陰陽, 酒能行血脈、通經絡, 二者融為一體、相得益彰。 另外, 酒不僅有活血通淤的藥用價值, 且它的化學構成可以把藥材中的有效成分全部溶出, 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藥效。

飲用藥酒祛病強身, 在我國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 早在先秦時期的醫學代表巨著《黃帝內經》中, 就有藥酒在醫學上運用的記載。

東漢名醫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野有用“紅蘭花酒”治療婦女痛經的記錄。 而明朝醫學家李時珍的醫學名作《本草綱目》中, 則有了69個藥酒方。 到了清朝康熙年間更出現了67味大組方的國寶級宮廷藥酒“鴻茅藥酒”, 專供皇家使用。 可見, 經過幾千年中華醫學實踐, 證明藥酒在對症治療、保健強身上有著不可忽視的獨特功效。

一般來講, 藥酒主要適用於中老年人和體弱者。 據介紹, 藥酒按其中所含的藥材性質的不同, 可以分為動物藥酒、植物藥酒、動植物藥酒, 以及礦物類藥酒。 而按照藥酒作用不同, 又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治療性藥酒, 另一類是滋補性藥酒。 按照其組方的不同藥酒又分為大方藥酒和小方藥酒。

小方藥酒只有幾味藥, 十幾味藥, 最多不過二三十種藥, 藥力有限, 對治單一病症, 比如風濕酒、溫胃酒、補腎酒等等, 只是解決人體部分器官的“通”, 功能比較單一。 而大方藥酒則包含了數十味中藥, 多味中藥互為君臣、相互佐使, 可以組成上百種藥方, 從而起到能夠整體治療、多種兼治的效果。 比如67味大組方的“鴻茅藥酒”的鴻茅藥酒, 就是一種非常典型的大方藥酒, 對於筋骨疼痛、腎虧腎虛、脾胃虛寒和氣虛血虧等症狀均有明顯的療效。

而對於中老年人更多地是在患風寒濕痹等病症的同時, 往往還伴有筋骨疼痛、腎虧腎虛、脾胃虛寒和氣虛血虧等多種病症, 中醫將這種情況叫“病機叢雜, 多髒受累”。 這種情況下就不能一病一藥,

採用單一藥酒, 而是要首選多病兼治的大方藥酒。

關於這一點被譽為“醫聖”的東漢名醫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 就有對於中醫理論發展史影響甚大的“大方複治法”可以解釋。 簡單說, 就是“單方治單病, 大方治多病, 複治法治難病。 ”很多歷史悠久、療效顯著的王牌中藥, 採取的都是大方複治, 如35味的安宮牛黃丸, 49味的大活絡丹, 50味的回天再造丸, 67味的鴻茅藥酒。 “大方療法”是中醫綜合治療的最高境界。

可見對於中老年人面臨的“病機叢雜, 多髒受累”問題, 選用一些小方藥酒遠不如採用大方藥酒療效更好。 對於中老年人來說, “融數方于一方, 合數法於一法”的大方藥酒, 能夠整體治療、多種病症同時治療, 還可以達到治療養生兼顧,

最終能實現多病一藥治, 頑症從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