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養生

處暑防秋燥 處暑節氣養生提點

節氣提點

節氣:處暑

時間:8月23日19時21分

“處暑”表示炎熱的暑天就要結束了, 這時三伏已過或近尾聲。 此時的天氣狀況是中午熱早晚涼,

晝夜溫差大。 此後, 降雨對氣溫的影響很大, 所謂“一場秋雨一場涼”。

少食辛辣多清淡

處暑時節, 由於氣候漸乾燥, 很多人會感到早晨起床時嗓子發幹, 皮膚乾燥, 即使飲用一大杯水, 也難以解渴。 這種現象就是人們常說的“秋燥”。

營養專家李豔玲介紹說, “秋燥”是指在秋季發現的以乾燥為特徵的病變, 分溫燥和涼燥兩種。 處暑期間的“秋燥”屬溫燥, 病症多表現為頭疼、少汗、口渴、乾咳少痰、咽幹不適、手腳心熱等, 主要與久晴少雨、秋陽暴烈的氣候有關。 此外, 處暑期間某些疾病, 如支氣管擴張、肺結核等, 在“秋燥”的作用下也易復發或加重。

李豔玲表示, “秋燥”原因很多, 而飲食不當是一個重要的誘發因素, 因此初秋時節飲食應突出“清潤”,

即養陰清燥, 潤肺生津。 大家在初秋時節應少吃或不吃辛辣香燥食品, 以清淡甘潤為主。 鮮藕、生梨、荸薺以及胡蘿蔔、豆腐、黑木耳、蜂蜜等具有養陰潤燥的功效, 不妨多吃一些;多喝水、淡湯、菜湯、豆漿、牛奶等, 而生蔥、胡椒、烈酒等燥烈食品應少吃, 要多吃蔬菜和水果。

多數蔬菜和水果性寒涼, 有生津潤燥、清熱通便的功效, 且含大量水分, 果蔬還富含維生素C、維生素B及無機鹽、纖維素, 可以改善燥氣對人體造成的不良影響。

另外, 胃弱者要多喝粥, 如紅棗糯米粥、百合粥、蓮子粥等。 同時, 注意調節生活節奏和生活環境, 防止過度疲勞和無節制的夜生活。

預防“秋燥”的另外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重視精神調養, 要盡可能地以平和的心態對待一切事物,

以適應秋季收斂之性。

穿衣要“酌情增減”

處暑時節, 暑氣逐漸散去涼意漸生, 民間有“春捂秋凍, 不生雜病”之說。 李豔玲表示, 現實生活中, 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掌握“春捂秋凍”, 不能死搬硬套, 凍得適度才行。

她指出, 處暑時節暑熱尚未退盡,

不宜過多過早地添加衣服, 以自身感覺不過寒為准, 以便使機體逐漸適應涼爽的氣候, 以提高機體對低溫環境的適應能力。 “ ‘秋凍’還要因人而異, 老人和孩子的抵抗力弱, 代謝功能下降, 血液迴圈減慢, 既怕冷又怕熱, 對天氣變化非常敏感, 應及時增減衣服。 ”

“秋凍”還可引申為秋季的其他養生保健方面, 如睡覺不要蓋得太多, 以免導致出汗傷陰耗津。 尤其是冷水浴, 是符合“秋凍”的有效方法, 應長期堅持。

處暑時節正處在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 起居作息也要相應調整。 李豔玲提醒說, 此時節, 公眾要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 需要注意的是, 入睡之前莫貪涼, 最好把窗戶關上, 以防寒濕之邪侵入人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