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健康

不喜歡在生人面前講話的寶寶家長不妨這樣做

不少家長發現, 自己的孩子在家時就像個小“話嘮”, 小嘴巴嘰嘰喳喳地說個沒完沒了, 總是能找得出很多的話題來。 但是一出門, 或者是家裡來了客人後, 他(她)就像變了個人似的, 顯得很害羞很內向, 總是寸步不肯離開父母, 讓他(她)叫人, 他(她)就躲在父母身後盯著“生人”看個半天, 問他(她)問題, 要麼就是一言不發, 要麼就是低著頭小聲地應答, 跟沒有陌生人在場時完全判若兩人。

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反差?

其實, 這一方面跟寶寶自身的氣質類型有關, 有些寶寶“自來熟”, 一點也不怯生, 而有些寶寶則比較“慢熱”,

常需要“預熱”一段時間後才能慢慢熟絡起來;還有一方面也跟家庭的養育方式有關, 有些孩子基本上很少接觸家人以外的其他人, 父母也很少帶他們出去外面玩, 在家時, 他面對的都是朝夕相處的人, 這種逐漸建立起來的安全感讓他能很放鬆地展現自己, 但當突然處在一個陌生的環境或家裡跑出一個陌生的面孔時, 就會因缺乏安全感而變得緊張焦慮、無所適從, 於是便出現了暫時的退縮行為。

怎樣才能讓孩子在陌生的環境和陌生人面前也能表現的落落大方呢?

瞭解孩子的個性, 不施加壓力

有些家長看到別的孩子很出眾, 見誰都熱情, 也希望自家的孩子能這樣, 但是每個孩子的氣質類型是不太一樣的,

有些寶寶能“自來熟”, 有些則會相對比較慢熱一些, 他會先用自己的小眼睛去認識這個世界及周圍的人, 這是他的一種學習方式, 也是認知水準提高的一個表現, 所以, 家長不要急於給他施加壓力, 不顧孩子的感受硬是讓孩子在他人面前表現自己, 這樣反而會讓他更加害怕再接觸這種場合, 父母需要做的是, 為他們提供一個安全、穩定、舒適的社交環境, 給他一些時間來緩衝, 當他感覺這種社交場合是安全、沒有壓力時, 就會很樂意地表現自己。

讓孩子走出家庭封閉式的“小天地”, 擴大孩子的交往範圍

父母在日常養育過程中, 要注意培養孩子多跟人接觸, 比如, 家裡來客人時, 可以讓孩子出來一起招待客人, 平時多帶孩子出去串串門,

讓他多跟其他同齡的孩子一起玩耍, 逐漸擴大社交圈子, 見多識廣了, 自然慢慢就沒那麼怯生了。

給孩子多一些鼓勵, 不要給他“貼標籤”

有些家長看到孩子在人前表現得比較內斂時, 就會當著客人的面說:“這孩子在生人面前就是這樣, 比較怕羞。 ”這表面上是給孩子解圍了, 實際上是給了孩子一種消極的暗示, 讓他更加不喜歡在生人面前說話了, 所以要切忌給孩子“貼標籤”, 父母需要做的是多給予鼓勵, 讓他勇敢地跟人打招呼、說說話, 只要他在生人面前表現得稍微有一些進步了, 都要及時地表揚他, 以增強他的自信心。

父母以身作則, 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社交榜樣

家長是孩子學習的榜樣, 很多時候孩子的處事風格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父母的影響,

所以, 父母需要為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社交的榜樣, 為人處事要落落大方, 孩子在耳濡目染中慢慢就會受到父母這種積極的影響, 變得大方出眾了。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