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養生

夏季冬病夏治怎麼治 揭秘冬病夏治治療的原則

夏天已經是過去了一半多了, 溫度開始升高, 人體也開始慢慢的適用這樣的溫度, 但是還是出現一些特殊的情況, 高發疾病頻發, 那麼夏季如何做好養生呢?就快入伏了, 如何過好這個夏天呢?俗話說“冬病夏治”, 也就是說冬天不好的疾病現在可以進行相應的治療, 那麼該如何做好治療呢?下面一起來瞭解一下。

最近在中醫科、針灸科等診室外, 看到不少市民已在此等候, "他們都是為冬病夏治而來, 等到入伏開始, 估計每天都有100多人前來就診。 "市一醫院治未病中心主任中醫師王莉說, 7月13日就將入伏, 現在要做的就是根據個人的體質, 為患者量身定制診療方案, 通過中醫調理治療來養生強身。

中醫調理

首要是體質辨識

楊婆婆今年72歲, 原本精神矍鑠, 說起話來中氣十足。 入夏後, 為了避暑, 她住到了兒子在郊外的別墅裡, 由於地方偏僻, 楊婆婆很少出門,

但沒過多久她的健康狀況就出現了問題。 王莉告訴記者, 這並不是個例, 夏季天氣炎熱, 許多家庭開起了空調, 但長期待在空調房裡, 人體曬太陽少, 濕邪就會侵入, 肯定會有損身體健康。 "我們先對患者進行了舌象、面象、脈象資訊的採集分析, 全面瞭解患者的生活情況, 進行了體制辨識, 為其量身定制了個性化的治療方案。 "

根據記者的瞭解, 一般中醫將人體體質分為9種, 也就是平和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氣鬱質、氣虛質、血瘀質、特稟質, 同一個藥方用在不同的人身上, 效果大相徑庭。

"體質辨識的目的就是要讓患者瞭解自己屬於什麼體質, 健康狀況到底出現了什麼問題, 然後進行有針對性地治療, 才能保證療效。

"王莉說, 在入伏前進行體質辨識, 才能讓"冬病夏治"有效果。

夏季養生

重點在調養心脾

天氣漸漸炎熱, 今年的三伏天已不再遙遠, "對一些在冬季裡容易發作或者加重的疾病, 在夏季進行治療, 增加機體的抗病能力, 能達到冬季減輕發作或是不再發病的目的。

"王莉介紹, 之所以選擇在夏季進行治療, 是因為夏季是一年中陽氣最旺盛的時候, 在這個時期治療陽氣虛弱所致的疾病是最佳的選擇。

"在這個季節, 人的各項生理功能都處於最旺盛的狀態。 中醫認為, 夏季應以養護陽氣為主。 同時, 長夏又屬濕, 濕易傷脾, 因此, 夏季養生的重點便在於調養心脾。 "王莉說, 面臨高溫酷暑的考驗, 通過養生之道把人體機能調整到一種合適的狀態, 從容應對炎熱。

對於治療的方式, 王莉說, 主要的方法有三伏灸、三伏貼等。 三伏灸的具體方法是利用三伏天, 在特定的穴位上施以艾灸, 可以達到溫補元陽、健運脾胃、調理氣血的作用。 而三伏貼則是根據所要預防的疾病, 在對應的穴位上貼上中藥,

讓藥物由表入裡, 起到疏通經絡、調理脾臟的治療目的。

夏季染病, 大都當即發作, 故有“六月債, 還得快”之說。 但有一種病是有所潛伏, 到秋季才發作, 如延至冬季就很嚴重了!——這就是“心病”。 也即《內經》所說的“此夏氣之應, 養長之道也。 逆之則傷心, 秋為痎瘧, 冬至重病”。

但必須說明的是這裡說的“心病”, 並非是指現代醫學上的“心血管病”, 而是指精神方面的有關“神志、情志”的病(古書上所提及的“心”, 實際上是相當於今天人們常說的“精神”)按中醫的“五行”說, 夏季是“火旺(夏主心, 夏天心火很旺)、土相(脾胃處於‘盛’的地位)、木休(肝處於相對的‘休養’狀態)、水囚(腎易‘虧’)、金死(肺易‘虛’)”。

心“火”一“旺”, “火克金”, 所以容易造成“肺(金)虛”;本是“腎水”克“心火”,

而“心火”很“旺”時, 就容易出現“心火”對“腎水”的“反侮”現象, 故“腎水”易“虧”。 對於一般人來說, 在夏天, 防止“肺虛腎虧”很容易接受, 而對於正處於很“旺”地位的“心”是否要重點保養, 就往往掉以輕心了!平日裡的合理安排休息時間也很重要, 晚上不能睡的太晚, 早上要在6點30分左右起床進行鍛煉。

原則

夏季養生一是健脾除濕。濕邪是夏天的一大邪氣,加上夏日脾胃功能低下,人們經常感覺胃口不好,容易腹瀉,出現舌苔白膩等症狀,所以應常服健脾利濕之物。一般多選擇健脾芳香化濕及淡滲利濕之品,如藿香、佩蘭等。

二是清熱消暑。夏日氣溫高,暑熱邪盛,人體心火較旺,因此常用些具有清熱解毒清心火作用的藥物,如酸角、薄荷、金銀花、連翹等來祛暑。

三是補養肺腎。中醫認為,按五行規律,夏天心火旺而肺金、腎水虛衰,要注意補養肺腎之陰。可選用枸杞子、生地、百合、桑葚以及酸收肺氣藥,如五味子等,可防出汗太過,耗傷津氣。

四是冬病夏治。所謂冬病夏治,即夏天人體和外界陽氣盛,用內服中藥配合針灸等外治方法來治療一些冬天好發的疾病。如用鮮芝麻花常搓易凍傷處,可預防冬季凍瘡;用藥膏貼在穴位上,可治療冬季哮喘和鼻炎。

五是以清為點。夏天氣溫高,人們出汗多,胃口差,當然,如果“清淡”意味著吃東西更要講究衛生,不吃過多的油膩食物,多吃點水果多飲水,那還是有道理的。人體要適應自然環境、季節氣候的變化,夏天的特點是“熱”,故養生的關鍵在於“清”。

原則

夏季養生一是健脾除濕。濕邪是夏天的一大邪氣,加上夏日脾胃功能低下,人們經常感覺胃口不好,容易腹瀉,出現舌苔白膩等症狀,所以應常服健脾利濕之物。一般多選擇健脾芳香化濕及淡滲利濕之品,如藿香、佩蘭等。

二是清熱消暑。夏日氣溫高,暑熱邪盛,人體心火較旺,因此常用些具有清熱解毒清心火作用的藥物,如酸角、薄荷、金銀花、連翹等來祛暑。

三是補養肺腎。中醫認為,按五行規律,夏天心火旺而肺金、腎水虛衰,要注意補養肺腎之陰。可選用枸杞子、生地、百合、桑葚以及酸收肺氣藥,如五味子等,可防出汗太過,耗傷津氣。

四是冬病夏治。所謂冬病夏治,即夏天人體和外界陽氣盛,用內服中藥配合針灸等外治方法來治療一些冬天好發的疾病。如用鮮芝麻花常搓易凍傷處,可預防冬季凍瘡;用藥膏貼在穴位上,可治療冬季哮喘和鼻炎。

五是以清為點。夏天氣溫高,人們出汗多,胃口差,當然,如果“清淡”意味著吃東西更要講究衛生,不吃過多的油膩食物,多吃點水果多飲水,那還是有道理的。人體要適應自然環境、季節氣候的變化,夏天的特點是“熱”,故養生的關鍵在於“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