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疾病

如何辨別真假便血

很多讀者對便血都不陌生, 可你知道嗎?便血還有真假之分, 有的便血看似鮮血淋漓、很可怕, 但往往提示的是良性疾病, 有些肉眼看不到的便血反而可能更可怕。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肛腸外科副主任醫師孫鋒將告訴你形形色色的便血到底是怎麼回事。

受訪專家/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肛腸外科副主任醫師 孫鋒

文/羊城晚報記者 陳輝 通訊員 張秋霞

【假的便血】

——食物或藥物引起

便血還有假的?沒錯!假的便血是因為吃了某些食物和藥物後會引起大便變色。 如服用了補血的鐵劑、碳粉、鉍劑、中草藥,

或吃了豬肝、動物血、番茄、甜菜等食物後, 大便可呈暗褐色、黑色或紅色。 有時口腔或鼻腔內出血咽下後也會引起大便顏色的改變。

這些都是假性便血, 即使出現也不用擔心, 停用藥物和食物後, “血便”就會消失。

【鮮血色的血便】

——往往是良性疾病

我們下面要講的是真的便血, 是指血液從肛門排出, 大便帶血, 或全為血便, 顏色呈鮮紅、暗紅或柏油樣。 便血的顏色取決於消化道出血的部位、出血量與血液在腸道停留的時間。

孫鋒介紹, 當你看到解出鮮紅色的血便, 多為急性出血, 血液流出血管外很短時間就經肛門隨糞便排出, 或便後直接流出。 流出的血液外觀類似外傷出血, 顏色鮮紅或紫紅、暗紅, 時間稍久後可以凝固成血塊。

這種便血往往提示是一些良性疾病, 常見於以下疾病:

(1)痔:各期內外痔和混合痔均可引起大便出血, 一般為大便附有鮮血或便後滴血。 外痔一般無大便出血。

(2)腸息肉:為無痛性大便出血。 排便時出血, 排便結束後停止, 量多少不等, 一般血液不與大便相混, 或息肉位置高、數量多, 也可與大便相混。

(3)直腸脫垂:肛門腫物反復脫出, 久病後可有排便時出血。

(4)肛裂:出血方式為大便表面一側附有血跡, 不與大便相混, 部分患者便後滴血。

【帶膿血、黏液的大便】

——小心腸道腫瘤!

排出的大便中既有膿(黏)液, 也有血液。 膿(黏)液血便往往見於直腸或結腸內的腫瘤及炎症。 常見以下疾病:

(1)直腸癌:血色較新鮮或暗紅色, 糞便中可有黏液,

往往血液、黏液、糞便三者相混, 可伴有大便變細、大便次數異常增多、排便不盡感等不適。

(2)結腸癌:首發症狀可以表現為大便出血(尤其是左半結腸的腫瘤), 多屬於膿液或黏液的血便, 血色較暗, 可伴有腹部包塊、腹痛、慢性進行性消瘦等症狀。

(3)潰瘍性結腸炎:病史較長, 反復發作性的黏液便或膿血便, 同時伴有左下腹痛或下腹疼痛。

(4)腸道感染性疾病:如細菌性痢疾、阿米巴腸病等。

【油黑發亮的大便】

——你的胃還好嗎?

又稱為柏油便, 大便呈黑色或棕黑色。 為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見的症狀之一:如胃潰瘍、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等等。 如果出血量較少, 且出血速度較慢, 血液在腸內停 留時間較長, 排出的糞便即為黑色;若出血量較多,

在腸內停留時間較短, 則排出的血液呈暗紅色;出血量特別大, 而且很快排出時也可呈鮮紅色。

【肉眼看不到的血便】

——潛伏的血便更可怕!

小量(微量)消化道出血不會引起糞便顏色改變, 僅在糞便隱血試驗時呈陽性, 稱為隱血便。 所有引起消化道出血的疾病都可以發生隱血便, 常見潰瘍、炎症及腫 瘤。 便隱血試驗可檢測糞便中的少量(微量)血液成分。 腸息肉(癌)的早期糞便隱血可呈現陽性, 定期進行糞便隱血檢測是結直腸腫瘤篩查(初篩)的重要途徑。

小貼士

出現便血怎麼辦?

如果你看到自己有便血, 千萬別自我診斷為痔瘡, 一定要去醫院。 醫生除了對你詳細詢問病史外, 還會讓你進行一些必要的檢查。 比如進行肛門指檢、一次性肛門 鏡檢查、一次性套管直腸鏡檢查等等,

上述幾種檢查方式既方便、經濟、又安全、準確。 此外, 對於以前有炎性腸病(IBD)、腸道腫瘤家族史或者病史較長等危 險因素的患者, 醫生多建議患者行電子結腸鏡或者腹部CT進行檢查和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