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中藥要如何煎煮?

用純淨的水, 浸泡一小時

煎煮用具, 最好使用化學性質穩定的砂鍋或者瓦罐, 也可暫用鋁鍋、搪瓷罐, 但忌用銅鍋、鐵鍋, 以免其內的金屬元素與中藥發生化學反應, 使藥效降低, 甚至產生毒副作用。

煎藥用水也有要求, 古時, 煎藥講究用長流水、泉水、井水、米泔水、雪水及雨水等。 米泔水具有養胃的作用, 一般用於煎健胃的藥物;雨水和雪水屬寒性, 用於煎清熱類藥物。 目前多用自來水、蒸餾水或井水。 不管用哪種水, 根本的一點, 是要保證水質純淨, 防止其中的添加劑、色素、防腐劑等影響藥效。

用多少水比較合適呢?一般來說,

將藥物平鋪在鍋底, 加水以高出藥物2釐米最為合適。 煎藥前, 最好將藥物泡30―60分鐘, 以利於將藥物的有效成分浸泡出來, 節省煎煮時間。

先大火後小火, 不能煎糊

煎藥火候有文、武之分。 文火, 是指使溫度上升及水液蒸發緩慢的火候;武火, 又稱急火, 是指使溫度上升及水液蒸發迅速的火候。 煎藥時, 一般先用武火將水煮沸, 再用文火慢慢燉。

煎煮的火候與時間, 要依據藥物的功效決定。 解表藥和清熱藥, 多含有易揮發的成分, 加熱時間宜短, 因此要用武火煎煮, 煮沸後再煎3―5分鐘即可;補養類藥物, 加熱時間宜長, 需用文火慢煎, 煮沸後要繼續再煎30―60分鐘。

煎到什麼時候就算合適了呢?要依據耗水量、火候及煎煮時間的長短來綜合判斷。

關鍵是一定不能煎糊, 因為中藥碳化後可能產生副作用。 所以一旦煎糊, 應該立即扔掉, 絕對不能服用。

儘快過濾, 榨渣取汁

一劑藥一般煎煮兩到三次, 因為存在藥物吸水飽和的問題, 所以第二、第三煎加水的量為第一煎的1/3―1/2就可以了。

每次煎藥結束後, 都應該儘快過濾, 以免藥液再被吸收到藥渣中。 可以將藥液倒入乾淨的紗布中過濾, 一方面, 可以過濾掉毛絮等雜質, 防止引起過敏。 同時, 還可以通過擠壓紗布, 來榨取藥渣中吸附的藥液。 接下來, 再按上述比例倒入新水, 繼續第二、第三煎了。 三次煎藥去渣濾淨後, 混合在一起服用。

依藥性、病情服藥

一般來說, 湯劑宜溫服;發散風寒藥以熱服為好;嘔吐或藥物中毒者宜小量頻服;丸散等固體藥劑,

以溫開水吞服。

服藥時間也必須根據病情和藥性而定。 驅蟲藥和瀉下藥大多在空腹時服, 我們感覺餓的時候, 蟲子也餓, 所以藥物能更好地發揮作用;滋補藥宜飯前服, 因為在空腹的情況下, 藥物更容易被吸收;健胃藥和對胃腸刺激性較大的藥宜在飯後服, 以避免對胃腸的刺激;安眠藥應在睡前半小時至一小時服;一般藥物在餐後服。

無論飯前、飯後服藥, 都應與進食略有間隔, 一般在飯前、飯後各1―2小時左右, 以免影響藥物的吸收。

一劑中藥, 通常一天服3次;病情較緩者可以每天服用2次;病重病急者可隔4小時服一次, 晝夜不停, 使藥力持續。

在應用發汗、瀉下的藥物時, 要注意病人的個體差異,

一般發了汗、瀉下來即可以停用, 不要把全部藥都用完, 以免出汗太多或者瀉得太厲害, 而損傷了元氣。